• 6
  • 评论
  • 收藏
推动申城文化“活化传承”
黄罗维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1-27 12:16 字号
一部《繁花》引起了人们对申城传统文化的关注,其实,上海的文化资源底蕴非常丰厚,包括像马家浜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以及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形成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等,造就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脉。这几年来,在相关部门的不断推动下,文化传承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扎实推进。不过,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文化传承还有许多拓展空间。
文化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在调研中发现,在文化传承的具体推进过程中,仍然有些地方可以进一步提升。首先,如何更好构建活化应用的场景?传统文化有其深厚背景和独特渊源,新的时代快速发展,怎样结合现实环境,在传承过程中运用更多活化呈现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其次,如何更好对接广大市民的需求?文化传承的关键是与人结合,当前市民的多样化需求非常强烈,所以在文化供给的针对性上,可以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手段;最后,如何更好打造特色彰显的街区?上海的文化底蕴丰厚,海派文化等元素是城市的魅力所在,通过文化传承赋能街区建设,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有效的结合点,使城市彰显独特的品格和个性。
做好文化传承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特别是要围绕“活化传承”,推动文化与环境、文化与城市、文化与市民的互动融合,从而更好体现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数字呈现,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快速数字化转型阶段,文化传承需要运用更多创新的方式,数字化是传承很好的载体。比如历史物件、场景、技法等的数字化再现,可以让更多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从而进一步扩大传播的力度。建议对相关文化素材进行进一步的数字化梳理,支持传统文化机构与数字化企业的合作,搭建数字化运营和展示平台,探索更多适合年轻一代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另外像网络游戏等平台,也是传承传统文化很好的载体。
二是互动参与,让更多市民体味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传承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推进。建议在完善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各类相关的文化传承和沙龙等活动,使文化机构的功能得到更好延伸。推动文化企业更好发挥作用,打造系列品牌读书会,使其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支持阅读等文化服务向社区延伸辐射,给市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另外在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中,可以进一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像“生活盒子”这样的社区综合服务体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精神层面的需求。
三是景观打造,依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等文化元素,完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的布局,从而留住城市记忆,让文化符号成为都市的一道风景线。建议可以结合城市更新等相关街区的改造,构建沿街、沿河、沿江的文化标识,把传统文化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相关街区可以围绕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地标,建设具有文化传承特色的标识,形成富有文化底蕴的美丽街区。“一江一河”沿岸已经进行了不少开发,但仍有潜力可挖,比如苏州河沿岸的工业秀带,就可以进行更好的夜间景观灯光展示。
四是场景塑造,文化传承应该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上海工业遗产见证了上海工业发展历程,也是上海城市品牌内涵的重要标志。建议可以对工业遗产进行全面深度梳理,通过活化应用和展示,从而把上海的工业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上海工业博物馆就是很好的尝试。可以把工业遗产的展示与城市漫步、演艺空间、消费业态等相结合,给文化传承创造更多的机会。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