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国家级经开区前30强公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共有11个园区上榜
李成东/上观新闻  
2024-01-11 20:06 字号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综合排名,2023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共有11个国家级经开区跻身综合排名前30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上海市松江区为起点,横贯长三角,连接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占全国1/24的人口、1/120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1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长三角发展活力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走出了一条科创引领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国家级经开区一直以来发挥着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国家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副组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执行主席、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表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聚焦精准制度创新和有效供给,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下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据了解,2023年参评的国家级经开区总数由2022年的217家增加到230家。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30强综合榜单第十四位,上海第一,同时位列单项榜单进出口总额第四位。苏州共有5家经开区入围前30强,其中苏州工业园区高居榜首,实现“八连冠”,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四。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第三年位列第九,是浙江唯一进入全国前十的经开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居第六名,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二十,上升势头强劲。数据显示,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国家级经开区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在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开放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良好的发展势头,来自科创赋能带来的新旧动能转换。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九城(区)共建以来,九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5%上升到15%,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3.4%,约占全国总量的1/9,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占全国总量的16.2%,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55%。作为策源地的松江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由“十二五”末的3.58%上升到“十三五”末的4.59%,目前已超过6.79%,高出上海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约91%的研发投入来自经营主体。
这一数据背后,是通过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创新协同,联合科技攻关的机制。松江做实G60创新研究中心,成立并实体化运作G60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中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互认、科技成果拍卖常态化,让科创要素自由流动。
得益于进一步打通从“生产一线”职工到“大院大所”专家的“从0到10”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去年,G60科技成果拍卖会共拍卖项目50个,上线推介项目187个,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成交额在去年50.18亿元的基数上再次大幅度增长,首次突破100亿元。从首届1.04亿元、第二届5.03亿元,到第三届10.23亿元、第四届50.18亿元,再到今年的109.68亿元,持续跃升的数字凸显出九城市创新资源的加速流通、集聚和转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还形成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构建“联盟+基地+园区+基金+平台”跨域合作体系,坚持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并持续深化“1+7+N”产业联盟体系建设,已成立16个产业(园区)联盟、13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的成立,构建了原始创新先发优势,涌现出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量子技术等重大原创成果,填补国内急需领域多项空白。在上海,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正在加快推动新一代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在江苏,以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为主体的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中。在浙江,之江实验室聚焦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五大科研方向,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系统研发。在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个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松江枢纽

松江枢纽

程向民表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交汇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始终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在顶层设计、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创新合作、利益共享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推动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强化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
下阶段,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将与各国家级经开区在资源配置、要素共享和产业协作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交流,聚力建设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林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