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 | 瞿秋白与左翼文化运动
施泳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8-16 08:24 字号
山阴路从头走到尾仅有600多米,却是虹口区一条“永不拓宽”的“低调”的文化路,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中国文化界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在烟火气息与人文气息之间,山阴路以独特的姿态展现出上海的魅力。山阴路修建于1911年,原名施高塔路,后更名为山阴路。山阴路自开辟以来就被定位为住宅区,两侧弄堂由一块块成片开发的多种样式和风格的住宅建筑构成,堪称“近代民宅博物馆”,夹道梧桐树,在夏日里浓荫蔽日,可谓闹中取静。
位于山阴路133弄的东照里,原名日照里,始建于1920年,是一组仿日式的三层楼建筑,住宅形体简单,外形参照日式建筑,取消石库门的门楼,天井改成小花园,留出庭院的空间,环境幽静,已经有了上海新式里弄的雏形。其中,山阴路133弄12号占地面积6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平方米,为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住宅,196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确认山阴路133弄12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在上海的旧居。瞿秋白(1899年—1935年),江苏常州人,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学家、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中国共产党历来在重视武装斗争的同时,始终把文化斗争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位置上。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全面掌握南京国民政府权力后,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力量和苏维埃革命根据地进行全面“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在国民党统治区疯狂发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禁止出版进步书刊,破坏进步文化团体,残酷迫害进步文化工作者,大力宣传封建专制主义和法西斯文化,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变成无声的“文化沙漠”。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化运动,团结和组织文化界的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左翼文化运动新军,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展开激烈的斗争,传播进步思想,创作出大批高质量的左翼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成功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锻炼和造就出一支坚强的左翼文艺队伍,有力地配合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斗争。鲁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毛泽东主席称赞鲁迅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1929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二中全会通过《宣传工作决议案》,提出“开展左翼文化运动,助力中国工农革命”的任务,并决定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领导并筹组左翼文化组织。从此在“文委”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的左翼文化运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起来,进步文学团体和革命文化刊物大量涌现。1930年2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夏衍、冯乃超、田汉等成为“左联”领导人。1931年2月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等5位左联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左联五烈士”为了共产主义初心,用手中的毛笔激起浪花,用心中的信念荡起激情,以各自的不同斗争经历和亲身感受创作出一批宝贵的革命文学作品,对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让左翼文化运动的浪潮不断奔涌向前。继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 (简称“社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简称“剧联”)、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等相继成立,左翼文化运动成为上世纪30年代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上世纪30年代初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凭借自身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与鲁迅、茅盾等结下深厚的友谊,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凭借多年的革命工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在克服“左倾”错误路线、端正革命文化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大众化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在这期间瞿秋白不幸患上严重的肺结核,不得不留在上海一边治疗疾病,一边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继续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瞿秋白在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中与鲁迅结下深厚的友谊,但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瞿秋白与杨之华夫妇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经常东躲西藏,有时还会躲到茅盾、鲁迅家中避难。1933年3月,鲁迅委托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租下位于山阴路133弄12号的寓所,供瞿秋白与杨之华夫妇居住和养病,杨之华常在门口的炉子上熬制治疗肺结核的中药,烟味弥漫,瞿秋白则躺在床上看书养病,鲁迅几乎天天来看望瞿秋白,一起探讨时事与文艺,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杂文,合作编辑《萧伯纳在上海》等革命书籍,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为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做了大量工作。
瞿秋白给晚年的鲁迅带来对中国共产党的美好印象,使鲁迅一扫寂寞之感,找到了真正的知音,由衷地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在山阴路寓所瞿秋白完成了《鲁迅杂感选集》的编辑工作,并写下了一万五千字的序言,第一次给予鲁迅以中国文学史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的评价,引起文化界震动。这篇序言被认为是瞿秋白的精心之作,也是瞿秋白为鲁迅的书留下的“一个永久的纪念”。其间,瞿秋白还写了《王道诗话》、《出卖灵魂的秘诀》等12篇杂文。
1933年6月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人民教育委员等职务。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瞿秋白留在中央苏区,担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6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慷慨就义,时年36岁。
位于山阴路133弄12号的瞿秋白寓所,目前结构保存完好,在1960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在2021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责任编辑:栾晓娜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