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
政协头条记者 刘毅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5-21 09:35 字号
作为五卅运动的策源地,上海大学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大师生为五卅运动谱写的悲壮序曲,成为令人热血澎拜的红色记忆,也成就了“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的佳话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创立的上海大学,成为全国高等学府的精神高地,以及五卅运动的策源地。
在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国共合作创立了上海大学。
1922年3月,一所名为“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学校的创办者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招生广告中还自称邀请了陈独秀、于右任等大名人来校任教,引得四方青年涌来求学。
然而,当学子们来到学校后,发现不仅校址偏僻破落,设备陈旧破碎,招生广告上提到的各位民国大腕影子也没有见到,甚至学生们的学费也被校长王理堂拿去“考察东京”。
在讲述上海大学诞生的始末时,上海青年作家吴越说道,就是这所被称为“学店”(拿办学做幌子敛财)的私人学校,却在半年后被迅速改组成为有国共合作背景,事实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大学,不仅邀请到于右任、邵力子等民国名宿担任校领导,瞿秋白、邓中夏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主持日常校务,甚至孙中山先生也为上海大学校内刊物《孤星》题写刊头。
1922年10月,该校因王理堂、汤石庵、陈绩武等借学敛财、携款私逃而引发学潮,学生成立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欲请于右任担任校长。
“起先,于右任并不想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只答应先去看一看学生再定。”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文保部主任、文博馆员王浩嵘在谈及这段历史时说道。
这一天,细雨蒙蒙,于右任轻车简从来到闸北青云路323号的青云里该校校舍,只见一百多名学生冒着细雨,任凭雨水打湿了衣衫,一动不动地站在校门口的马路上恭候未来的校长。于右任感动了:“稚子可教也!”他决心担任校长,提议学校名改为“上海大学”,请中国共产党协助办学。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孙中山对上海大学寄予厚望,亲任名誉校董,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并经国民党中央党部决议,由国民政府按月拨给办学经费。
校务工作则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后改称校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蔡和森、张太雷、李汉俊、恽代英、沈雁冰、任弼时、萧楚女、田汉、郑振铎、高语罕、张秋人、胡朴安、周建人、朱自清、丰子恺、章太炎、胡适、郭沫若、施存统、叶圣陶、蒋光慈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先后到校任职任教。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等曾来校演讲。
学校声名大振,成为进步思想的传播地和改造社会的实践地,也成为全国高等学府的精神高地,吸引了诸多进步学生前来求学,引导并启发了中国整整一代进步青年,更激起了五卅运动的风云。
尽管学校的办学条件较为困难,但教师用心、学生刻苦,师生齐心投身革命运动。1924年6月,黄埔军校创办,上海大学不少师生被孙中山起用,南下广州,在黄埔军校担任要职,学校还输送了很多学生投考黄埔军校。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为求中国之和平统一启程北上,上海大学师生闻讯积极响应,学生会与上海各社会团体发起组织欢迎筹备处,力挺孙中山的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北京。噩耗传来,上大师生无比哀痛,停课一天,并往孙宅吊唁。5月30日,上海工人、学生两千多人在公共租界散发反帝传单,揭露帝国主义枪杀顾正红、抓捕学生的罪行,反对“四提案”。租界当局大肆拘捕爱国学生,公然开枪,上海大学学生何秉彝当场重伤,后牺牲。
作为五卅运动的策源地,上海大学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大师生为五卅运动谱写的悲壮序曲,成为令人热血澎拜的红色记忆,也成就了“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的佳话。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上大师生参加集会和游行示威,控诉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罪行……5月3日,学校被强行查封。
上海大学以开放、创新、包容的氛围培育坚实革命力量、孕育新生希望,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依然生生不灭,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管卓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