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综述丨香山路的灯光
政协头条记者 刘毅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5-21 09:41 字号
编者按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兴业路树德里石库门里弄举行,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一年之后,1922年7月,在上海老成都路辅德里石库门里弄举行的中共二大,制定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由此发端。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已走过近百年征程。历史一再昭示,中国共产党越是力量薄弱之时,越是重视、需要和依靠统一战线;越是力量强大之时,越是焕发着统一战线的雄浑伟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作为党的诞生地、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祥地和党领导的革命文化运动、爱国民主运动主要堡垒,上海石库门里弄蕴含着丰厚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值此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联合时报》、政协头条策划推出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报道“百年统战在上海”,以赤子情怀重访百年统战的上海印迹,以融媒方式重温百年统战的上海场景,志在引导广大委员和各界人士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沐浴新时代阳光,致敬建党百年,我们倍感自豪。

油画《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
心中有光

在香山路孙中山故居,陈列了一幅油画——《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
这是画家杨顺泰根据历史场景绘制的。为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1922年,孙中山和李大钊曾在这里频繁会面。
画面上,只见孙中山、李大钊长夜畅谈,宋庆龄端坐一旁,一片橘黄色的灯光穿透夜的暗黑,让人物越发显得心明眼亮、神采飞扬。
心中有光,何惧暗夜悠长。画家的匠心之作,将百年场景凝聚成永恒。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的孙中山坐像
5月18日,时值初夏,上海黄浦区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的花园里芳草如茵。
100年前,这里叫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 一幢砖木结构的欧洲乡村式小洋房,三面绕以冬青、香樟和玉兰,满眼葱绿,错落有致。当年,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购买相赠,成为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时的寓所。从1918年至1925年,孙中山北上,夫妇二人一直居住于此。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战爆发。
故居的陈设绝大多数仍是原物原件,根据宋庆龄生前的回忆,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的原样来布置。纪念馆参观者的步子很轻,讲解人员的声音很柔,大家似乎都不愿打扰了这里的安详与宁静。
100年前,这栋小洋房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中国革命的引擎,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这里是反思之地。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沉思,总结革命经验,探索革命新路,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
这里是新生之地。1922年8月,受中共中央委托,李大钊与林伯渠一道拜访孙中山。随后,孙中山在这里与李大钊多次会面,促膝交心,秉灯畅谈。自1894年创立“兴中会”、第一次响亮提出“振兴中华”口号以来,数十年上下求索、不懈奋斗,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终于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希望。
高擎民主旗帜
“黄鹤楼兮忽树革命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上海,群情激动。上海的报纸第一时间发布了革命胜利的消息,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上海自开埠以来,向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辛亥革命前,这里已是革命党在国内最大的舆论宣传基地,与海外的日本东京、南洋三足鼎立。
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中国大地上竖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时, 上海顷刻间成为中外传递有关辛亥革命消息的中心。在短短两个月内,上海共创刊了三十多种小型报纸,均以宣传革命、报道各地起义和转载各地消息为主。
“上海不仅是舆论宣传中心,更是辛亥革命斗争时期的领导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谢俊美说,“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于1911年7月设于上海,取交通便利,可以联络各省,统筹办法。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立即响应并推动江苏、浙江联军攻克南京,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奠定了基础。”
那时,上海的革命志士手举“铁血十八星旗”响应武昌首义,推动了长江流域各省的革命进程,使革命进入新的高潮。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武昌首义之后,“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
同年11月4日,上海光复。当时在欧美的孙中山接到国内请其回国主持大局的电报,转赴英法等国作了一番外交努力后,启程回国。流亡海外多年的孙中山,此次回国的第一站正是上海。
孙中山当时入住的宝昌路408号(今淮海中路650弄3号)寓所,成为酝酿和筹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的见证地。在这里,孙中山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讨论组织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人选等问题,还频繁接见军政要员、各省代表与媒体记者……当时的《申报》曾作如此描述:“惟来访者众,不能不一一接洽,故常自晨至暮无休息云。”
在辛亥革命期间,以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陈独秀、朱德、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或受到了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
林伯渠、朱德、董必武等人都曾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踏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征程。陈独秀参与“二次革命”,革命的失败启发了包括他在内的一批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思想革命领域。武昌起义爆发后,年轻的毛泽东投笔从戎,参加湖南起义的新军,用实际行动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1941年10月10日,林伯渠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荏苒三十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肩负民族希望
“长夜漫漫何时旦?”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苦苦探求再造中华的新途径。
在香山路孙中山故居,陈列了一幅油画——《孙中山与李大钊会晤》。 这是画家杨顺泰根据历史场景绘制的。
为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1922年,孙中山和李大钊曾在这里频繁会面。画面上,只见孙中山、李大钊长夜畅谈,宋庆龄端坐一旁,一片橘黄色的灯光穿透夜的暗黑,让人物越发显得心明眼亮、神采飞扬。
心中有光,何惧暗夜悠长。画家的匠心之作,将百年场景凝聚成永恒。
“1918年6月26日,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受挫后,首次入住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寓所。”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丽说道,尽管屡受挫败,孙中山并没有气馁,在寓所闭门著述,总结革命经验。
这时,处于革命低潮期的孙中山开始把目光投向十月革命成功后的苏俄。1918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十月革命胜利,表示对俄国革命党所进行的斗争致以“极大的敬意,而且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不久,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运动中心随后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学生的爱国行动引起孙中山的极大关注。在莫利爱路29号寓所,孙中山会见了学生领袖,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斗争,并为学生聘请律师,赞扬上海学生反帝爱国、团结一致的斗争精神,还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及上海工人的罢工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开始意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不久,他派人筹备和出版了《建设》杂志,并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开设《星期评论》专刊,作为宣传民主革命理论的阵地。
另外,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苏俄代表频繁接触,进一步了解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并开始酝酿国共合作。
就在此时,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次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首次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回到莫利爱路29号寓所的孙中山陷入了痛苦和彷徨之中。此时,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向孙中山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不久,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提出与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联合战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思想由此正式形成。
中共二大之后,中共中央相继派李大钊、陈独秀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问题。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在杭州举行会议,讨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史称“西湖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政策由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的转折点。会后,李大钊受中共中央委托,由杭州到上海,前往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拜访中山先生。从1922年8月到1924年年初,李大钊数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会谈,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主联合战线的建立。
李大钊和孙中山一见如故。李大钊对历史、哲学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世界思想潮流、国家政治建设等的精辟意见,让年长23岁的孙中山十分欣赏。一次交谈尚不尽兴,李大钊接连数度出入莫利爱路孙宅,有一回竟长谈数小时,“畅谈不倦,几乎忘食”。 李大钊《狱中自述》真情写道:“曾忆有一次孙先生与我畅论其建国方略,亘数时间,即由先生亲自主盟,介绍我入国民党。”
他们每次见面时,宋庆龄都陪在一旁。后来每当提起这段往事,宋庆龄仍旧记忆犹新:“中山先生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1962年11月12日,宋庆龄在《人民日报》发表《孙中山和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一文,她在文中说:“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四十年的政治斗争,在他的晚年达到了最高峰。这一发展的顶点是他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一道进行中国的革命。”
历史在这里转了个弯,弯道的前方,是一个民族新的希望。
传承中山精神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他在弥留之际,仍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趋于猖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左派杰出代表、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继续高举民主旗帜。4月22日,宋庆龄写成《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号召人民起来同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和政策、把革命引入歧途的人作坚决斗争。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在他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在香山路孙中山故居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铁路图,上面是中山先生用红笔画的京广铁路样图,这是中山先生为国家建设殚精竭虑的历史印迹。
“每当走进这里,我似乎就能看到多年前,先生拿着地图认真勾勒国家的发展蓝图。” 孙中山曾侄孙、香港两岸和平协进会名誉会长孙必达说,“如果说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对当代年轻人的教育意义有哪些,我认为首要的就是爱国。中山先生一生都把国家和民族放在第一位。他之所以要革命、要探求现代化,就是因为他爱这个国家,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强大起来。”
回眸百年,孙中山身上的“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始终与我们的时代紧紧相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香山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正在举行《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主题展》,150余件珍贵的文物、图片、史料,呈现出从1894年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以来,到今天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历程。
前来故居拜谒、观展的人群一拨接着一拨。在纪念馆院内,几位年轻人排成一行,向孙中山先生铜质坐像致敬。只见先生身着中山装,神采奕奕,深情注视着这些青春的脸庞……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