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破解疾控人才之困,民主党派成员建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胡珉瑞 黄昌盛 李可/团结报  
2020-07-05 09:08 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人才是其中的一项关键因素。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疾控人才培养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在6月2日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
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如何充实基层疾控队伍力量?如何培养公共卫生领域高层次人才?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民主党派专家。
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秦海涛(农工党吉林省委会主委、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加大公共卫生防疫人才基础教育培养,可以考虑设立中国公共卫生与防疫大学。除此之外,应该加大高质量公共卫生学院的设立。教育部门要鼓励双一流大学设立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学院,而不是只有医学院校来设置这一专业。财政要有专门的投资来建设这种类型的公共卫生学院,这样才能快速培养一批既懂得公共卫生,又懂得系统防疫、应急响应的人才队伍。
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也应该更有针对性,设置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公共卫生管理博士等专业学位。从公共卫生研究生专业基础开始,这些学位同时向公共卫生医师和临床医生开放。同时,在公共卫生研究生专业和博士专业的设置上,增设公共管理重要科目课程,建议包括行政管理、公共政策、行政法等涉及影响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学科内容。
王松灵(致公党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基层全科医生作为疾病第一接触者,在突发公卫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中承担重要责任,但现今基层全科医生十分缺乏,在岗的全科医生普遍学历层次偏低,对疾病的诊治与防控能力不足。此次疫情暴露了中国应急医疗人员严重不足,尤其高水平复合型专业医生包括传染病、呼吸疾病、公共卫生等专业人才缺乏。
未来应统一临床学位设置,建立以“5+3”一体化培养全科医生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参照国际惯例,合格者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使医学生专心临床技能提高,学成后即可服务于临床,不再需要3年时间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还应重构临床医学知识结构体系,加强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刘艳(台盟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加强公共卫生医学教育和能力培养,首先要提高生源质量。在增加名额、做大底盘、保证规模的同时,要加大优质本科公共卫生专业投入,探索公共卫生本硕、本博学制,以确保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的一贯性。
此外,要在教学方面加以改进,增加实习实践时间和强度。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应急能力,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现有培养模式依赖重教材理论轻实践培养,进入公共卫生专业领域(如流行病学、统计学、劳动卫生、职业安全、职业健康、营养、妇幼健康等内容)较晚。建议把课程提前,增加实践基地,丰富实习内容。
同时,也要强化职后教育。可参照上海经验,推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将预防和临床紧密结合,为提高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和相应临床基本技能迈出扎实的一步。进一步探索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机制、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加强医疗机构的相关学科建设、人员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协同提升临床医师队伍公共卫生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
如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秦海涛:
应该加大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专业培训。将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步开展,同步培养。
具体来说,可以在卫生体系建设中设置专门的医疗+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设置临床急诊科、发热门诊、传染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全科医师、签约家庭医生等系列的专业规范化培训。在传染病预防控制、慢性病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食源性疾病等各个疾病防控专业上予以全链条的设置,培训将在医疗机构和疾控等公共卫生机构中无障碍轮转,推动形成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体系发展。
刘艳:在加快公共卫生体系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岗位结构、薪酬机制等,增强岗位吸引力,提升职业成就感,保障公共卫生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和队伍建设。
一是要倾斜激励“引”才。在招聘等环节向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倾斜,如对当年录用的应届毕业生,适当给予一次性奖励政策。二是保障待遇“留”才。强化投入保障和岗位聘任管理,建立人才津贴机制,保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费用。三是搭建平台“育”才。完善考核考评和激励机制,鼓励业务知识及学历深造,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平战结合的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建设。
可选拨一批公共卫生重点建设学科、设立一个公共卫生人才专项培育基金,尤其是针对基层力量,挑选优秀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定期学习进修培训,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专业队伍能力和水平。
如何培养一批高层次公共卫生专家?
秦海涛:一方面,可以加大公共卫生防疫专业交流合作。对现有的公共卫生与防疫研究机构要进行梳理,加强公共卫生、防疫研究的体系性、针对性,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让这些机构加强与代表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让中国在防疫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卫生医疗专家转型交流机制。提供部分临床专家向公共卫生专家转型的机会,提供参与公共卫生决策的机会,比如参与疾病防控的风险评估,参与公共卫生专家级别培训机会,同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高级别专家库。
刘艳:应当完善考核考评和激励机制,鼓励业务知识及学历深造,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平战结合的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建设。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公共卫生的学科评估、职称晋升等方面都以论文为导向,但公共卫生研究直接与人相关,在公共卫生领域,最高层次的成果转化是健康政策转化。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的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应当分类管理。除了专职科研人员,应鼓励其他从业人员开展政策实证研究,不断提高健康政策制定和实施水平。
(原题为《破解疾控人才之困——民主党派成员建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王敏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