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忆当年|李伦新讲述老城厢保护的传承和创新
李伦新、马赛/联合时报  
2019-01-22 14:29 字号
2019年1月6日,上海豫园城隍庙旅游景区游人纷至。 本文图片来自《联合时报》
李伦新(1934— ),市政协特邀委员,曾任中共上海市南市区区长、区委书记,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 口述者 李伦新
我是1979年4月重新在南市区机关工作的。1987年4月,当选为中共南市区人民政府区长;1990年2月,当选为区委书记;直到1993年3月,调至市文联。我在南市区工作的这15年,和大家一起度过、见证了地处上海老城厢的南市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那段敢叫旧貌换新颜的激情岁月。
办事在实,让老百姓切实得实惠
南市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老城厢地区,2000年,黄浦、南市“撤二建一”。有句俗语:“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我小时候就在南市区人民路上做学徒,后来又在人民路上的区级机关上班。
1987年4月的一个周六,我当选南市区区长。当时,南市区这块22.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82万人口。成为区政府的第一责任人,我一直在想要怎么做,才不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期望,不让人民代表后悔投了我的赞成票!第二天周日休息,我在家思绪纷繁,索性就出门走走,到环城圆路走了一圈。如今的中华路、人民路,是当年拆除城墙填掉护城河建的,老住户仍习惯叫它环城圆路。
南市区当时分浦东、浦西两块,浦西是老城厢所在地,豫园一带是当时上海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景区,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客人。那天,在熟悉的街道上边走边看,边和路遇的市民“嘎讪胡”,我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老城厢,就要保护和创新结合、继承和发展兼顾。老城隍庙、豫园及其周边地区,无疑是区政府的工作重点所在……
老城厢,贵在一个“老”字,也难在一个“老”字。南市是所谓的“下只角”,有“南市、难事”之说,很多居民区都是旧式里弄,道路犹如羊肠小道曲曲拐拐,不少居民的住房面积狭小且危旧杂乱,全区的市政建设由于历史之故欠债很多,每逢汛期或大雨,不少居民家屋漏或积水是家常便饭。当时,南市区居民生活有“两多”,就是用煤球炉和马桶的多。我收到的群众来信中,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占了绝大多数。我也生过煤球炉、拎过马桶,因此深有体会。已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怎么解决一个个历史的积存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思考与探索。
到区政府上任伊始,我请办公室帮忙排了张表,主动去走访政府各部门、街道。首先去的是区财政局。“财政收入全额上交,区里一分钱也不得自行使用!”原来,上海市所属的区虽然是一级政府建制,却不是一级财政。要做的事情那么多,资金从哪里来呢?
我又请有关部门作专题调查,全区共有多少煤球炉和马桶?一调查,数字是各有几十万只。数量大得惊人!怎么办?全部铺设管道改用煤气和马上改用抽水马桶,当时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我去找了市煤气公司经理请求支持,他给我支招,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先建液化气供应站。次年,浦东、浦西各建一个液化气供应站,东街液化气站就新增煤气用户5000多户。我由此受到启发,可以让环卫所先建一些倒粪站,居民随时可以去倒马桶,不必再每天清晨去赶粪车。这些都是居民迫切希望且比较可行的实事。
1988年,区政府确定要办好十件实事,其中危房解危8000平方米,包括公房解危7300平方米,人均2平方米以下住房特困户156户,任务很重。像小南门街道引线弄都是旧屋危房,年久失修。居民们说,与其修修补补不如拆了重盖。拆了重盖固然好,但问题是这钱从哪里来?经过集思广益,我们提出了“住户自家出一点、所在单位资助一点、地方政府支持一点”的危房解决方案。这些方案,都由区相关部门作可行性研究,制订实施计划,以尽快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
在市有关单位的支持下,通过动员全区各职能部门的力量,液化气供应点和倒粪站逐步建起来了;为解决积水、排水问题,区政府启动“应急工程项目”,在浦西、浦东各新建一座排水泵站;房地部门对居民的住房及时实施筑漏举措;在拓宽重建马路的同时,地下市政设施得以改善,解决了这些地块一遇汛期或大雨滂沱之时的积水问题……一桩桩,一件件,让老城厢的居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而这些正是“下放事权”带来的巨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区的事权有所下沉。我印象深刻的是,明确了区作为一级政府,与此相应的是确定区为一级财政。区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原则,相应地给街道(镇)实行责任制,体现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原则。南市区在贯彻这一原则时,特别强调从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让街道(镇)有比例较高的财政收入。
实践证明,市里给区里放权,相应地区政府向街道(镇)下放有限事权,这样,对发挥市、区、街道(镇)的积极性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更直接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
敢于开拓,竭尽全力将好事办好
1979年重回上海,我当初是分配在南市区政府文化科工作,对老城厢的历史文物古迹有所了解。后调到区委统战部工作,对老城厢的寺庙道观等宗教活动场所去的机会比较多。老城厢的特点之一是历史文化遗迹较多,革命遗存丰富。区政府决定统筹规划,针对不同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妥善保护历史文物,使之在传承中焕发新颜。
经过调查,全区当时列入保护范围的文物古迹共有36处,豫园、文庙知名度较高。豫园在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豫园在修复中如何保持原来的品质和风格?我们认为,九曲桥、湖心亭茶楼不能动,加一层都不行。我们还请了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担任整体修缮工程顾问,在各个细节把关。如临水走廊的立柱,他坚持要用原木,而且是要上下一样粗的优质杉木。这样的上好木材去哪里找?
当时,南市区和湖南湘西地区之间有友好协作关系。为了支持豫园修建,他们提供优质杉木木料60立方米。上海派人专程去湘西山区和当地内行人一起上山寻找。我每次去豫园,都会从心里由衷地向所有保护老城厢及古建筑的人们表示谢意和敬意。
如何充分发挥豫园这座江南园林的特色优势,并且和豫园商场相结合,使之建设成为具有独特风格和吸引力的旅游购物中心,让中外游客来这里“白相”什么和怎样“白相”呢?这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和可触可摸的面貌变化来回答。我坦率地和大家讲,豫园搞不好,整个南市区的工作就没搞好。
我专门找了豫园商场负责人听取意见,想不到豫园商场只是这一地区营业总量的一小部分。豫园商圈呈现的是“各自为政”的局面,这里的商店分属十几家上级公司,不仅有国营、集体和个体不同性质的企业,而且有行政、事业和公益单位的。
必须进行根本性改革,也即是从所有制和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彻底改变这里的面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毫无经验的全新任务,只能边学边干。我建议,先建立豫园地区各有关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就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协商寻求一致。联席会议每周四上午定期举行,区长和分管区长逢会必到。与此同时,邀请市分管财贸、旅游、城建的副市长及市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来城隍庙开咨询会议,给豫园地区开发建设出点子。我们还向国家旅游局汇报情况,以争取支持……
正当我们为如何开发建设老城隍庙地区而热议时,1988年6月2日,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南市视察工作。我们本想借机反映区里的要求和希望,以便寻求市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未曾想,市领导在豫园地区视察时对我说:“城隍庙是国际知名的,可以说是个金饭碗,你们可不要捧着金饭碗讨饭啊!”在第二天市政府召开的各区区长会议上,市领导直言:“我昨天去南市区,看了城隍庙、集市贸易。城隍庙是个‘金饭碗’,但不如我想象的好……”“吃东西的商店上面晾着尿布、内裤,像挂万国旗,这样外国人怎么会喜欢去?”他坦诚地提出,对这个区域改造的设想,还指示“区长要学会看什么地方出财源,要去抓这个事情,要搞活一点……”我坐在下面听市领导讲这番话,既为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感到高兴,又深知肩上的责任非常之沉重。
区委、区政府领导借东风作出了有突破性的决定。7月2日,以区长为主任,区政府有关部门和豫园旅游区有关单位参加的豫园旅游区管委会正式成立。从此,豫园旅游区开发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为将豫园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海派特色的集吃、玩、卖、带的旅游商城,成立一个总公司,将多种所有制改革为股份制,创造条件争取成为上市公司。而这些的关键是人,选人才、建班子。我们物色并初步考察了备选对象,特别是一把手总经理人选。
1987年11月25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第一家——豫园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88年3月8日,豫园商场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同年7月18日,豫园商场股票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商业股份制公司,豫园商场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股”。豫园商业旅游区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全新景象。
改革开放是一篇新文章,没写过也不好写,却必须去写并一定要写好,要敢于大胆试大胆闯,争取成功也要允许失败。我当时在区干部会上多次这样讲。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遇上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身为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肩负的责任不轻。我当年以一句座右铭勉励自己:“一定要做到不贪不懒、尽力为百姓排忧解难,努力以开拓创新精神去做好工作。”
(原题为《让老城厢在保护和创新中良性发展——李伦新谈原南市区旧城改造和豫园地区改建工作》)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