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百年风华“上海老街”
曹天风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9-14 14:55 字号
 “上海老街”,这是一条少年时在体校踢足球每天绕11路环城晨跑训练可以抄捷径偷懒的蛋格路,这是一道如今正渐渐飘逝的风景。
方浜中路已基本完成清场,街边的店铺都已被封门箍窗,昔日吵吵闹闹乱乱哄哄小贩吆喝此起彼伏的“上海老街”已不复存在。
老城厢,上海开埠之前的上海县城,是上海人最早开辟的生存空间,这里每个角落每条街巷都有鲜活的故事和神秘的传说。而老城厢的血脉灵魂,就是这条方浜中路,是最不该被遗忘的,因为她见证了十里洋场之前真正“上海老街”的繁花荣锦。
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上海便筑起了一座周长4.5公里,高8米的城墙,环城开掘护城河,与黄浦江等大小河浜全线贯通。初有城门6座:朝宗门、跨龙门、仪凤门、晏海门、宝带门、朝阳门,另有水门3座,东门、西门两处跨肇嘉浜,小东门处跨方浜。那时方浜中路是一条河浜,叫方浜,老上海县城的母亲河,这条浜在1914年被填平筑路,方浜中路由此而得名。方浜中路旧时曾称梨园路。
小东门的城门又称宝带门, 18—19世纪,上海最繁华的地方在东南一带,就是现在靠近十六铺、小东门一带。因为靠黄浦江,交通便利,各地来沪商贾,同乡同业会馆公所也都扎堆云集于此。其时黄浦江边有十几个码头,密密麻麻的停满各种船只。下船出了码头,抬脚即到对马路的洋行街和东门路商业街。当时十六铺是上海滩的重要地标,昼夜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这里代表着上海县的繁华,有“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之说。
   站在人民路上穿视方浜中路,路口左右两侧“童涵春堂”与“裘天宝仁记银楼”仿佛两尊门神,守护着“上海老街”云卷云舒的百年风华。右侧老字号鼻祖“童涵春堂”,最早叫“竺涵春”,创始于1783年,是上海资格最老的“童涵春”。这栋童涵春楼始建于1919年,起初持有者为大昌祥绸缎局,合营后归至中国银行南市办事处,再后就是如今的“童涵春堂”;左侧的建筑是原裘天宝仁记银楼,“裘天宝”在上海滩赫赫有名,据说乃周信芳的岳父所创办。
人民路方浜中路口,牌坊上“上海老街”四个大字浑厚有力,仔细一看,竟是吕正操将军所书。而在上海老街的另一端河南南路的门楼牌坊上,“上海老街”四个字为汪道涵所书。“上海老街”一头一尾一东一西,各一块牌坊门楼,竟分别是两位著名人物的墨宝书迹,确为一桩美谈妙事。漫步老城厢,如今还所能看到的石牌坊只存六座,文庙门口的“棂星门”石牌坊,人民路、福佑路口的“直观新宇”石牌坊,方浜中路人民路、河南南路口两处的“上海老街”石牌坊,方浜中路、四牌楼路上的“四牌楼”石牌坊,大境路大境阁旁的“大境”石牌坊。
“一城烟火半东南,粉壁红楼树色参。美酒羹肴常夜五,华灯歌舞最春三。”昔日,沿方浜中路东行至中华路、人民路口,直至东门路黄浦江畔,银楼、酒楼、饭馆、棉花、绸缎、绣品、皮货、参茸、药材、木器、洋货、海味、腌腊及南北杂货,包括照相店、字画店、寿衣店、烟纸店等大大小小的商铺,鳞次栉比。“三大祥”(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三家绸布庄),“童涵春”国药号,店招橱窗争奇斗艳,会馆公所更是比比皆是。“上海老城厢第一街”,声名远扬,即使在今天,进入虽已几乎残垣断壁般的方浜中路,扑面而来老街浓郁的腔调盛然,霸气依旧,两边店铺星罗林立,沿街的房屋隔栋越楼白墙灰瓦的马头墙的江南雅乐与南洋风尚的海派风情,打笑骂俏中交相辉映。这些民国年间造的二层建筑,形成了老城厢海纳百川不伦不类的典型风貌,而老上海奔放不羁的气势在这里纵横不朽。
59号原来是老庆云银楼,现为“名医堂”。敬老弄里面以前有豫园街道少年之家。82号乾丰油号,这里最初曾经是家银楼。老街中段的横马路左边是四牌楼路,右为丹凤路。今天的丹凤阁孤立凄凉,门前两尊镇宅石狮,揪心相望,仿佛它们即刻将成为那辆经过的垃圾清扫车的囊中之物。 “四牌楼”石牌坊,“四牌楼”三字是夏征农所题。牌楼左前方绿色的房子是方浜中路116号,米号旧址,曾经的邑庙区公所。白色房子方浜中路126号,曾经是铜锡业同业公会,1999年这里成了协大祥门店,门头上有“协大祥号”四字。
往西接近城隍庙的古戏台“玄扈台”,是为纪念徐光启而建,“玄扈”是徐光启的号。一副楹联:“戏恰逢场 听申江十里涛声  歌管同迎新世纪;乐当与众  对邑庙三清殿宇  繁华重见旧街衢”律韵草潦,意味乏远。戏台无奈闲置,好像只是傻摆着装腔作势给外地游客看看而已,还或许是位置“太好”,紧贴城隍庙,担心一旦开演,造成交通堵塞,人山人海踩踏闯祸。
飞檐翘角、巍峨挺拔的 “华宝楼”,在三牌楼路、方浜中路口。“华宝楼”楼名取自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之句。形体红柱雕梁,集天地灵气,取万物之精华,号称汇聚中华上下五千年各类传统工艺精品于此一楼。牌匾上“华宝楼”三个字金光熠熠,纯金箔贴金,母墨乃史学界泰斗周谷城运笔题写。
老城厢是近代上海的发源地,是申城之“根”,“上海老街”是上海这座城市沧桑兴衰的缩影,见证的是浦江儿女自强不息领风气之先的精气神。
挥一挥手,别了“上海老街”...
今年的上海,虽已入秋,雨依然绵绵...
责任编辑:栾晓娜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