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进博观 | 让进博会的“黏性”越来越强
何万篷/上观新闻  
2021-11-11 13:06 字号
第四届进博会落幕了。在中美贸易摩擦更趋复杂的大背景下,参加今年进博会的美国企业和商业团体数量,仍创下历年之最,达到200家之多;在疫情反复的考验下,参加过去年进博会的世界500强或者行业头部企业,今年的“回头客”占到了80%以上——这是进博会的“黏性”,更是中国市场的“黏性”。
互联网业界有“用户黏性”的讲法,并认为,“强黏性”的建立,是因为用户发现离去成本高到不能接受。四届进博会的举办,已经显现出了市场意义上的“黏性”。
这种“黏性”,因消费促进和贸易服务等而来,因综合营运、公共活动、科技创新、金融赋能、文化时尚、先进制造等而兴,由优医优教、宜居宜游等环境兜底。未来10年,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将每年增长8%以上,中国将进口价值超过22万亿美元的商品。市场主体要寻找稳定的经营之锚,应该到哪里去?到全球最大且最有成长性的中国市场去,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每年进博会后,都要讨论“溢出效应”,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黏性”之中,在于不断与全球分享成长红利,努力牵引全球场景。
要知道,最好的营商环境,是通过产业场景留人,产业场景要完整、连续,为此要努力的,不仅是“补”产业链,更是“补”产业场景。进博会就是一个重要的场景。甚至可以说,对于中国经济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的“开放”二字,以及理解这两个字所不能缺失的多个维度——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对未来开放、高水平开放、主动开放,进博会是一个“母场景”。
进博会上,集中体现着“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进出口平衡”,出现在进博会上的各种展品、商品,许多都呈现出清晰而强大的产业内核驱动特征,背后维系着强大的产业共同体。仔细观察,进博会的展台里,可以读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场景”(意指丰富性)、“新场景”(意指创新性)、“大场景”(意指规模)和种种“高级场景”(意指复杂度)。正是这样的场景,让进博会展现出了全球化遇挫背景下的大国担当、大城担当、大平台担当。
进博会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有效载体,不仅是全球采购及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平台、生产型供应链服务平台、流通消费型供应链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供应链平台,而且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思想市场”,是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市场化集散平台;今年新增的“创新孵化专区”,更为进一步的创新成果对接、转化、应用提供了载体。持续把这样的平台和载体做大做强,进博会的“黏性”就会越来越强,相应地,上海乃至中国市场对全球优质资源的吸引力、影响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每一届进博会的落幕,都代表着新一轮努力的开始。今天的进博会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的年度盛事,商流、物流、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频繁流动,“流”“留”结合、以“流”促“留”。日后,进博会还应该成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定平台和载体,成为一个更强的功能性的入口级平台,成为一个以企业为本的“友好型接口”,以此展现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决心。
进博会还是激活软要素,提升软实力的超级平台,并在大力培育社交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进博会的范围,要远远超出“四叶草”的空间。首当其冲就是大虹桥——进博会后,这是一篇需要花更多力气谋划的大文章。此处好就好在场景齐全、整体便利、相对便宜、本质公平、全面安全、更加开放,国内外的客商都可以把大虹桥当入口、把上海当主场,进而让大虹桥和上海成为潮头、源头、码头——再打个比方,上海是各路资源的“加油站”,而不是“收费站”,这不正是一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具象体现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到第四届的进博会,依然年轻,前途无量。
(原题为《进博观 | 让进博会的“黏性”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