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委员书房|卫新:作为政协委员,阅读是必修功课
政协头条记者 戚尔达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8-27 11:30 字号
Q:最近在读什么书?
A:《思考,快与慢》。
Q:最喜欢读哪一类书?
A:哲学和文学类。
Q:最喜欢的一句读书格言是什么?
A:读书,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Q:最想推荐阅读何种书目?
A:戴维·布鲁克斯所著的《第二座山:为生命找到意义》。
Q:对更好读书有何建议?
A:多读经典。经典书籍必然有其经典的道理,千百年流传下来,经过无数人鉴定,所以,差的概率不大,可作为首选。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话引起过无数人的共鸣,对法学学子们来说,尤其如此。2010年,在创办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时,长宁区政协委员卫新便将之命名为“星瀚”,寄寓“群星汇聚、浩瀚无垠”之意,呼应康德的精神。如今,在带领律师事务所创造更佳业绩的同时,他也时常鼓励伙伴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阅读,感受头顶的“灿烂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打造一个时刻保持思想年轻和思考活力的学习型律师事务所组织。
采访卫新是在午休的时间,走进办公室,他放下正在捧读的书籍,侃侃而谈,严谨缜密的思维体现了职业素养,旁征博引则透出阅读带来的底蕴。
看书多了,世界就变“大”了
走上“悦读”之途,常有特别的契机。
“小时候,就是学校发什么书,我就读什么书。真正开始自己找书看,看‘杂书’,是从初中开始的。”卫新缓缓说出自己的故事:看“杂书”的爱好,源于初一时与一位女同学的竞争。
那时,堪称“学霸”的卫新,其他成绩总能赢这位女同学,可是语文老师讲评作文时却只读她的范文。“虚荣心作祟,我想着提高作文水平,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模仿和借鉴,开始找各种书来看。”卫新笑说,略带赌气,他走进了学校图书室。名著、名篇,绚丽的想象、璀璨的描绘乃至华美的笔触,给卫新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看书多了,世界就变“大”了,卫新放下胜负心,和那位女同学成了好朋友。女同学有个姐姐,当时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姐姐有不少文史类藏书,让这位女同学从小深受文化熏陶。女同学后来常把姐姐的藏书借给卫新,两人分享各类散文、小说。于是,阅读和写作,从功利的虚荣内化为卫新自己的习惯和爱好了。
此后,这位当年的女同学一直和卫新保持着联系,而女同学之后也成了作家和编剧。如今,卫新时而能收到她从北京寄来的作品,总能想起这位少年时的读书伙伴,他们一起读书聊天、分享习作的日子。
考入华东政法大学求学期间,卫新加入了华政校报记者团,平时需要采编各类新闻、通讯,还要撰写调研报告、人物采访等。卫新需要从顺手的散文写作转为新闻写作和公文写作,阅读仍然是他最好的老师。卫新找来《华政报》过去10年的报纸,借阅了很多杂志,读了多篇优秀纪实文学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卫新明白文字除了“华丽”“自我表达”之外,在报纸、报告这类应用类文体中,需要“真实”“简洁”“准确”。
于是,署名卫新的“豆腐干”开始逐渐出现在报纸的各处。此后,卫新凭着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成了校报记者团的团长。1999年,适逢华东政法大学复校20周年,校报策划了“华政复校二十周年”主题报道,卫新带领记者团的小伙伴们组织编写其中的重头报道《风华岁月》。当时,他先后采访了曹建明、王立明等校领导和著名学者,回顾华政过往历史,至今看来也是很好的文字。
“读书促进自我认识,更帮助表达自我,这是我形成热爱阅读的自然路径。”卫新坦言,自己的阅读习惯,源于各种“表达的需求”,以此生发,阅读让他更加善于表达自我。一路成长,卫新也结识了很多爱书、读书、写书的伙伴,他感恩师长的指引,带领他看到无比精彩的世界。
每一次决定,都必须忠于自己的内心
从小便喜欢讲规则、讲道理的卫新,萌生了长大后要做法官的理想。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考入华东政法大学就读法律系,尽管这与父亲对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卫新的父亲在化工行业工作多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为父辈认定的亘古不变的真理。虽然卫新的理科成绩也很优秀,但他最终用一句“法学是文科中的理科”,成功说服了父亲。
大学时代,读的法律书籍很多,对卫新最初的法理观念影响较深的是罗尔斯的《正义论》。罗尔斯打破了功利主义、至善论在现代道德哲学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他把正义契约的订立描述在一种纯粹的假设状况,构建出“无知之幕”后的思辨选择。罗尔斯让卫新认识到正义的复杂性,而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要排除直觉的干扰,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深度的思考和长期的实践。
2002年,大学毕业的卫新成功考上上海浦东新区法院,专业对口,工作体面,正当全家人为此高兴之际,卫新又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事。此时,他正在一家刚刚成立的房地产公司实习做法务,虽然公司只有7个人,但在创业公司的热火朝天与法院工作的不温不火的强烈对比之下,还是让他心里的天平开始动摇。坚信“要失败趁年轻”的卫新告诉自己,与其在法院按部就班的工作,何不趁年轻尝试新的可能?于是,他离开“体制内”,成了创业团队的一员。从给只有7个人的公司当法务,到给200人的公司做副总经理,卫新在这家房地产公司获得了快速成长,除了法务,他还要兼管行政、营销、IT等部门。
2005年10月,已身为副总的卫新离开这家房地产公司,去了家刚成立几个月的律师事务所,月薪也从之前的20000变为3000。卫新说,律师才是自己擅长干的事,“对法律专业的热爱愈加强烈”“只有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辜负天赋,不比较世俗的作为,才能超越别人的期待”。2010年,卫新终于开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30岁就做了律所的当家人,卫新成了当时上海滩最年轻的律师事务所主任之一。之前5年在律师行业的摸爬滚打,卫新已在一家位于陆家嘴的知名律师事务所里游刃有余,个人收入令人艳羡,客户和团队都很稳定。
选择重新开办一家律师事务所,显然意味着巨大的挑战。“选择就是取舍,但我的每一次决定都必须忠于自己的内心,失败了也不会后悔。”卫新说,当时阅读的一本书,让他下定了决心。
那本书就是戴维·布鲁克斯所著的《第二座山:为生命找到意义》。这本书中提出,“第一座山”上的目标,是我们的文化所认可的目标——取得成功,获得重视,进入合适的社交圈,体验个人幸福;而攀登“第二座山”,对很多人来说,才是需要思考和行动的终极诉求。
阅读后,卫新毅然决然作出“攀登第二座山”的决定。
作为政协委员,阅读是必修功课
如今,随着律师事务所的不断发展,卫新要操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但是,卫新最喜欢的仍然是在同事下班后,留在律所里,给自己一点阅读时间。他喜欢听叶沙主持的《子夜书社》节目,这是卫新自高中时代就听的一个读书节目。在节目里,读书人讨论阅读体会,充满着劝学劝善的正能量,也有思辨性。“对于读书人,这是不受时空限制的非常好的心灵交流。”
除了律师的身份之外,卫新还是大学的兼职教授,他在母校华东政法大学开设金融课程。这些年,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了讲台上,翔实的案例、接地气的干货、幽默的表达,让他成了受追捧的明星老师。他说,如果不做律师,老师可能是他最适合的职业了。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卫新常给后辈学子乃至律所同事推荐仔细阅读《民法典》。“不仅当工作用的工具书,也可以当认识社会的最好读物。”他说,《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于公民个体的权益和义务规定得十分完整、细致,能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婚姻、买房、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物权归属等。此外,他还推荐阅读德迪特尔·梅迪库斯的《请求权基础》及王泽鉴的《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等。
作为区政协委员,卫新近日在长宁区政协的“宁读”分享阅读活动中推荐一本关于如何做决策的书——《思考,快与慢》。为什么推荐这本书?他表示,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知道快思考和慢思考两种人类的思考系统,以及他们的特征和缺陷。“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也了解他人选择背后的原因。”卫新说。
“作为政协委员,阅读也是必修功课。”卫新说,在履职的过程中,需要更宽阔的视角和“经历复杂后的简单”。委员们可以通过法律专业书籍的阅读,提高法律素养和规则能力,帮助建言献策和市民沟通;通过哲学、历史书籍的阅读,可以从中外先哲的思考中获得更多的角度、更多的经验,不把问题简单化,增加建言的深度;通过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书籍的阅读,可以获得更多实用的方法论,直接在工作中应用。“而通过文学、诗歌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认识自我,培养品格,提高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做更有力量的人。”卫新说。
责任编辑:张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