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峰起云泳|赵之谦与海派
施泳峰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1-18 09:05 字号
咸丰九年(1859年)赵之谦完成画作《为元卿花果图册十二开》后写到“任渭长死,吾谁与语”,寂寥叹息之情跃然纸上。任渭长,即任熊(1823年—1857年),浙江萧山人,是晚清著名画家,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赵之谦的义兄丁文蔚与任熊是同乡,由于赵之谦与任熊的画风相近,因此互论画理,一起作画,彼此仰慕对方的才华。任熊不幸英年早逝,令赵之谦引以为憾。赵之谦的这套《为元卿花果图册十二开》共12帧,现藏上海博物馆,长22.9厘米,宽31.9厘米,以鲜艳的色彩描绘了牡丹、令箭、荷花、菊花、葫芦、梅竹、芙蓉、鸡冠花、桃花、水仙、罂粟花等12种花果,寥寥数笔,潇洒自然。浸淫百家,熔铸一炉,存见贤思齐之笔,益迥异时流之处;私淑前贤,取法同侪,拙逸之美不流于俗,灵秀之气不绝于书。启功先生称赞此画是“画笔灵奇,魄力雄伟……然未有能及此册之奇者,击节之余,特为表而出之。”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字撝叔,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是海派绘画的先驱人物。潘天寿先生认为“咸、同间,会稽赵撝叔(赵之谦),宏肆古丽,开前海派的先河,山阴任伯年继之,花鸟出陈老莲(洪授)、参酌小山(邹一桂)、撝叔,工力特胜,允为前海派的突出人材。光、宣间安吉吴昌硕,初师撝叔、伯年(任伯年),参以青藤(徐渭)、八大(朱耷),雄肆朴茂,称为后海派领袖”。赵之谦在咸丰、同治年间是晚清画坛的领军人物,笔力雄健,既富传统,又创艳丽,实开海派绘画之先河。
“海派”一词最早出现于晚清民国期刊《太平洋画报》,是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一批居住生活在上海的画家力图摆脱旧画风,冲破传统藩篱,吸收借鉴外来艺术,标新立异开拓出全新的画风,代表人物有“一赵”(赵之谦)、“二熊”(朱熊、张熊)、“三任”(任熊、任熏、任伯年)、“四杰”(任伯年、蒲华、虚谷、吴昌硕)。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起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美誉。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号称“十里洋场”,上海既是西方殖民者渗透我国的桥头堡,又是中西方文明的交汇点。那时的上海有大量新兴的资本家、洋行买办、官僚地主、巨商富贾等,他们的审美观各不相同,但构成规模庞大的买方市场,于是全国各地的绘画高手纷至沓来,云集沪上,在继承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中西融合,破格创新,百花齐放,雅俗共赏,在风云际会中海派绘画应运而生。
程十发先生认为“海派无派”,这正是海派绘画的特点“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会古今中外艺术的精华。海派绘画并不局限于上海本土画家,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尤以江浙籍最多。其中,赵之谦被公认是“海派之祖”,是海派绘画的开派人物和领袖画家,赵之谦以深具书法和金石意味、饱满鲜亮的色彩开创出海派绘画的先河,以富有开拓性的创造精神,开启海派绘画的历史性辉煌。以赵之谦为首倡,张熊、任熊、朱熊、蒋宝龄、胡公寿、程庭鹭等画家先后崛起,铸造出海派绘画早期的辉煌成就。紧随其后的任伯年和吴昌硕等人先后扛起海派绘画的大旗,将海派绘画推向繁荣,海派绘画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影响力从上海向全国甚至日本、东南亚等中华文化圈辐射,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从海派绘画的异军突起,再到海派京剧、海派小说、海派昆剧、海派灯谜、海派插花、海派菜肴、海派点心、海派服饰等层出不穷,海派文化独树一帜,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成为海派文化的真实写照。海派文化既有十里洋场的繁华,也有中西合璧的包容,更有日新月异的进取。海派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特点,比如黄浦的开埠文化、南市的老城厢文化、卢湾的白领文化、杨浦的屯兵文化、徐汇的藏书楼文化、松江的书画文化、青浦的耕织文化、闵行的工业文化、浦东的创新文化……从历史到当下海派文化的基因是多元的,海派文化既有浓烈刚性的文化气质,也有梧桐掩映下的书卷气息,还有扶助弱者的侠义之风,更有铮铮铁骨的民族大义,海派文化呈现的雄浑勃郁之气、阳刚朴茂之相、壮美激越之情,这些共同构成了今天上海的城市精神。
责任编辑:黎凡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