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海波调研 | 走进造币工艺的百年殿堂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9-21 12:43 字号
今年,是上海造币厂的百年诞辰。上周,参加市文联组织的调研考察活动,有幸参观了目前尚未直接对外开放、位于造币厂办公楼一层的上海造币博物馆。
去年年底,上海造币厂入选了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也是目前上海唯一获评的国家工业遗产。此外,其手雕工艺也名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造币厂建于1920年,是中国货币制度近代化和上海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实施者。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先后铸造四套人民币流通硬币,并建成国内唯一的钢芯镀镍生产基地,开创了共和国造币事业的多项第一:生产了我国第一套流通硬币、第一套贵金属纪念币、第一套普通纪念币、第一套熊猫投资金币。”
在全国多家钱币博物馆中,上海造币博物馆以“造币工艺”为主题而独树一帜。近代造币工艺厅内,各式模具、设备及馆藏珍品见证着百余年间中国造币事业的发展和时代的飞跃。
“万两天平——每次可称重300公斤,精度为0.01盎司(约0.3克)。金银币生产的原料是贵金属,称量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原料、半成品、成品批量称重都由天平来完成。”
“保险库门——造币厂的生产车间原配备有三扇各重13吨的保险库门,分别安装在生银库(原料)、银条库(中转)和银元(成品)库。门重8吨,配有20根门栓和两套密码门锁。”
当代造币厅内则陈列着新中国各个时期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钱币产品,从流通币、纪念币到钱币衍生品,从纪念章、获奖产品到当代造币的新式工艺等,如此多“限量款”、多数量又近距离的观览令人大饱眼福。
在馆内,我还遇见了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副总工艺美术师、设计大师罗永辉,他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奖牌、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铜章等重大题材产品的设计,是“世界最佳金币奖”的获得者,也是中法建交50周年大铜章的设计者。
在方寸之上,中国的国花牡丹、法国的象征鸢尾开的正美,它们遥相呼应、凭香寄情,展现着对两国友好关系的礼赞。铜章背面,绵延起伏的长城,昂首苍穹的艾菲尔铁塔在礼花与光柱的的庆贺中同以坚固歌唱两国友谊的长久。这枚纪念章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更受到了法国方面的高度评价,被凡尔赛宫和法国造币局收藏。
看着一枚枚制作精美、构思精巧的币章,感受其工艺上的考究细致、设计元素中蕴含的深邃文化印记,以及表达内容上对于每一个时代社会发展成就和历史的一浓缩与记录,那些小身材背后的大用心着实令人钦佩。如果没有高度的艺术与工艺专业能力,没有丰厚的文化历史素养积淀,没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是无法凝结出这些如此精悍又游刃有余的双面之美的。
正如罗永辉曾在一次采访中说的,“匠字是由一个框和一个斤字组成,意为在有规矩的框架里比一比斤两。”这是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围绕着国徽创作的设计师们在“比艺术政治一点,比政治艺术一点”的设计工作中所耗费的巨大心力。一代代雕刻师用一枚枚币章讲述着时代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虽然如今,电子支付的便捷和快速发展让许多人逐渐“舍弃”钱包,我们的口袋里不再常备有叮当作响的硬币。但我相信,币上的世界并不会因此而萧瑟,因为我们看到,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正主动出击,以不断推陈出新且具有更高艺术性的纪念币章迎接着新时代的到来。
“百年上币,行稳致远”,展馆现场的背景上,印着这样的语句,朴实而真挚。历经百年沧桑,如今的上海造币厂依然屹立在苏州河畔,并将依旧稳步开启下一个百年的芳华。我们期待,这座神秘殿堂在有条件的机会和打造下会愈发得以开放,让更多人领略其间的历史与奥秘。我们也相信,那些从这座造币王国里面世的、凝聚于方寸上的精彩呈现,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喜爱。
(参考资料:上海造币厂官网及调研现场介绍)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