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民主党派中央围绕中医药传承发展建言:让中医药发挥独特作用
胡珉瑞/团结报  
2020-05-28 08:33 字号
5月11日,江苏省海安市中医院中药房内一片忙碌,中药师根据处方调配中药。 翟慧勇 摄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都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利用自身体系的病因病基,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医制宜’,给患者短时间内诊疗、处方、用药、见效的提案,让病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托付、医生的技能和传统的魅力。”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有两位委员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在委员通道上,向中外记者介绍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新冠肺炎的临床诊疗中,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为世界提供了疫情防控的“中医方案”。今年这次“特殊”的全国两会上,如何进一步传承、发展、弘扬中医药事业,成为各民主党派关注的焦点之一。
不断创新发展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药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在当今生命科技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独特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基础研究,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不足,影响了中医药的创新应用。
此次政协大会,致公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提案》,就加强中医经典传承,促进中医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的问题提出建议。
致公党中央建议,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对中医药文献、病例进行归纳收集,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要将中医的经验,通过数据化的方式,总结出可靠的科学规律。尤其是对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难治性疾病,可以建立临床大数据中心,总结中医药治疗规律、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对中医经方治疗重大疾病、慢性病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探索适合中医经方特点的临床评价方法。
为了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致公党中央认为,应该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中医药精髓,推动中医药产出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如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等多学科前沿技术开展重大疾病的关键技术研究,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台盟中央认为,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突出作用有目共睹,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必须加强基层公立中医院的建设。
对此,台盟中央建议,各地要加强县级中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传染病相关科室建设,在重大传染病、重大疑难疾病防控工作中要建立和完善中西医协作长效机制,推动县级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建设提档升级,发挥好中西医协同防治传染病的重要作用。此外,还要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中医院,建立规范的传染病科室,确保应急状态下能确保及时调整投入防控工作。
加强传承保护 探寻适合中医药发展的教育科研体系
中医药是现代医学的巨大资源宝库,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中医药的教学、评价机制,与中医自身发展的独特规律,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院校教育、研究仍有一些弊端亟待改革,如长期‘以西律中’照搬套用西医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做法;师资中学术研究型人才多、临床实用型人才少。”民革中央向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创新教育模式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的大会发言,指出了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对此,民革中央建议,可以在中医药教学中,探索高起点、少而精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具体来看,可按照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允许中医院校自行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完善中医药教材体系,推出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适应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示范教材;优化中医药课程,加强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
“现在,我国中医医师只有27万人。而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会望闻问切的看病。也就是说,真正会用中医方法看病的医生,在我国不超过3万人。”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东省委会主委段青英在提交的大会发言中指出,我国高水平中医人才匮乏,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没有师承教育内容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人才传承储备迫在眉睫。
“中医院校应更加突出临床教学,构建中医药院校与中医院、中医药研究院高度融合的紧密联合体,实现人才培养、临床实践、学术研究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民革中央建议,在人才培养中,一定要加强对临床经验的重视。此外,还可以采取灵活的聘用制度,有重点、有计划地聘请一批国内外高校的著名专家教授和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民间大师、专家学者入驻,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与临床教学的问题。
台盟中央也就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加快培养一批既掌握中医药理论技能,又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中医药专科人才。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医药适用技术培训”“名中医带徒工程”等实践技能培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而九三学社中央认为,应该从通识教育层面,增强人民群众传统科技创新思维的认识。可以通过建立传统科技文化实践基地、将传统科技创新思维融入课堂教育等手段,使青年学生在传统优秀文化自信方面产生深刻认知,树立坚定的科技创新自信,有利于培养和教育出在祖国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创新型人才。
促进国际交流 助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医药开放发展也在不断推动。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中医药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也是我国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药在海外发展形势喜人,但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环境。”农工党中央在一份关于加强中医药海外合作交流的提案中指出,中医药的海外合作,不仅涉及国家众多,而且各国中医药发展程度不同,地理、卫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千差万别,亟待通过加强战略研判,将已有的“点、线、面”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发展。
对此,农工党中央建议,要加强与相关国家合作,深化政府间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医药主管部门的紧密联络,为双边或多边医疗健康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提供更加灵活有效的工作思路。
此外,农工党中央认为,中医药推广合作模式仍有不断拓展的空间。在学术交流方面,可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医药公司和海外机构等,在细分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中外医学高校可以积极互设“国际交流合作联络处”,将学术交流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学术会议、项目合作与人才培训,提升我国与中东欧地区医学交流合作水平。
在项目合作领域,农工党中央建议,应广泛动员国内高新区和产业园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促进项目在资本、市场和人才方面的交叉合作。如通过市场化途径开拓中东欧地区现有的中药品种,在中药保健品行业深入挖掘市场,与本土化产品和政策相结合。
致公党中央则在《关于深入参与全球抗生素耐药性治理行动的提案》中提出,可以以全球抗生素耐药性治理合作为切入点,鼓励制药企业自主创新,并充分发挥中国的中医药传统优势,加大新药及替代药品的研发力度,帮助中医药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
(原题为《民主党派中央围绕中医药传承发展建言 让中医药更好发挥独特作用》)
责任编辑:王敏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