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海波随笔|来自赵朴初先生的启发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5-27 13:54 字号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魂兮无我,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1996年,90岁高龄的赵朴老在病房里补写的遗嘱上,写下了这32个字。后来大家研究赵朴老,常常提到这八句偈语所传递的人生智慧。知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曾在对赵朴老的悼念文中提到这首诗,说自己为之受到真挚的感动。
如今这一珍贵的《赵朴初行书自书遗嘱卷》正静静躺在上海博物馆“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的展厅里。今年是赵朴初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上海博物馆从5月21日纪念日这天开始的两个月内,特别展出来自赵朴初先生各个时期的93件珍贵书法。
整场展览分为“家国情怀”、“时代巨匠”、“当代维摩”、“高山景行”四大板块,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这位博学多才而又谦逊平和的文化前辈、这位古典文学造诣精深的诗人、词曲家和书法家的非凡成就。尤其是有机会目睹其名作《延安礼赞》手卷与《某公三哭》手卷(两件手卷在同一册页的正反面,上博每10日会进行翻转),实在机会难得。
中国人常说字如其人,这来自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的名言:“书、心画也。”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它虽受汉字本身的限制,却又有千人千面的可塑性,如同一种抽象符号艺术,在线条、力度的结合下,在字词语汇的组合中,在书写者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的滋养下,表达抒发着来自情感心绪的各种变化与领悟。
出生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赵朴初自幼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了他巨大的内源。在书法上,“他早期由北碑入手,中年以后开始以帖学参入,而后又合以颜鲁公字体的雄健、宽博,接受并践行了米南宫的用笔主张,最终形成了不激不厉、欹正相生,圆润中常见挺拔,方正中微带沉雄的赵书。”
赵老最擅行楷书,字形流畅秀逸,结构严谨,笔力劲健而又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自来一种潇洒隽永的神韵。正如其父以“返朴归真,悟初笃静”的期待取其名,想来这八个字也可作为赵朴初书法笔墨精神的总结。
人们称赵朴初为书法家,他却常诚恳地说自己不是。早年新华社采访其遗孀陈邦织时,陈邦织曾这样提到,“他自幼用功,到了晚年生病住院,90岁,还临孙过庭贴,写草书”、“我听人和他聊书法,按古人所谓的匠人之字、文人之字、书法大家之字,他自己认为他的字属不上书法大家,应属于文人字。”
我觉得这既是赵朴初的谦逊,更是其对书法艺术意义的某种理解与追求。他希望字是传达的载体而非表现形式。他把对于佛学的领悟理解、对于生活的旷达感受、对于艺术文化的喜爱通达都化在笔墨中,这使得其笔下有兼具热情奔放与谦恭温良的风度,更隐隐透出一种佛学智慧。
事实上,作为宗教领袖的赵朴初一直重视并常常提到佛教文化的这一概念。他亦多次表达“希望通过艺术、绘画、音乐、建筑等方面来体现佛法的精神”,从而对大众起到更多积极作用。这不禁也让我想起这些年坚持举办“以慈化瓷”活动的意义同决心,虽然今年的疫情来得突然,让很多事务骤停,但是否以及如何继续把“以慈化瓷、以艺近道”的能量在这特殊的一年里更好地凝聚起来,在看过这场展览之后,也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参考资料:上海博物馆官网、百度百科、赵朴初书法作品赏析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