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这一年,因为这些“九三声音”而不同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1-14 12:02 字号
“两会”倒计时!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即将召开,在迎接新一年市“两会”之际,我们也不禁会问,去年此时的“九三”建言怎样了?它们落地了吗?我们的生活又因为哪些“九三声音”而改变?
三代“九三人”  一座园的故事
松江秀野桥北沿坐落着一座小花园——天工园,它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上海第四机床厂兴建的工厂园林。造园者、该厂画家蒋孝勲匠心独具,兢兢业业,秉承九三学社前辈、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设计理念,完成了陈老唯一的工厂园林作品。
造园期间,陈从周教授倍加关心、多次指点,并欣然为其题写了匾额。取名天工园,乃是缘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一幅铣床结构的雏形图,而四机床厂主要就是生产数控铣床的。
园林竣工后的1986年11月,陈从周教授亲自到园踏勘,对造园的成功赞叹不已,尤其是对园中三叠状的泉瀑交汇颇为欣赏,认为这是古典园林中造法的一个创举。他还即兴作画一幅并题诗:“园小能留客,回廊处处通,响泉清绝世,巧匠胜天工。”
1986年,陈从周(右二)到天工园现场踏勘。
然而,物换星移,随着上海机床制造业风光不再,天工园也每况愈下。如今它所在的地块又有了新的规划,园子岌岌可危。为此,同为社员的原四机床厂老职工、《陈从周全集》编委、陈从周姨甥徐正平十分焦急,多方寻求解决办法。
疏于保护的天工园
得知这一情况后,2019年初,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徐滕岗、李颖洁、徐大振、张培志等十多位市政协委员联名向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提案——《关于拯救保护工厂公园“天工园”的建议》。提案认为,天工园是工厂环境设置中不可多得的园林作品,且始终经由九三学社前辈、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精心指点。委员们希望对此园进行保护性维护,防止其进一步破败,同时希望对此块土地重新规划,让天工园能成为与新建筑群相配套的后花园,焕发新的生机。
提案得到松江区政府的积极响应,他们在答复中表示,“鉴于‘天工园’具有指导参考价值和意义……将进一步协调业主单位和提案人,共同探讨对‘天工园’的保护和改造”。
提案方、提案办理单位、业主方和开发单位等召开天工园沟通会。
时光跨越了30多年,三代“九三人”因为同一座园林而努力奔走、不懈争取,这既是对天工园的关注,也是对其所承载的历史遗存的珍视。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在这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面貌迅速更迭的时代,我们需要“天工园”,也需要更多守护关心它们的人。
一次性餐具,一位“九三人”的死磕建言
“感谢选择‘无需餐具订单’,一次环保行为会获得10点能量奖励!”
现在,当使用手机外卖平台点餐时,你会发现一个与以往的不同之处:“餐具数量”默认为“无需餐具”。选择“无需餐具”,你的订单会成为一份“环保订单”,可参与“能量捐”公益行动,捐赠一项像“我有棵胡杨在G7”这样的公益项目。从平台数据来看,目前已有100多万人参与了“能量捐”公益行动。
外卖平台从主动提供餐具变为鼓励选择“无需餐具”,推荐“环保订单”,经历了什么?
让我们回到2019年1月颁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前夜——1月30日,这时距离《条例》表决还有18个小时,表决稿仍在做最后的紧急修改。这已经是这份条例草案的5.0版本。而这次的修改,与一位“九三人”的执着建言有关。
在最初版的《条例》中,有这么一段文字:“餐饮服务提供者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主动提供免费的一次性筷子、调羹等餐具。”参加此次草案审议的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市政协委员、时任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餐饮监管部门负责人张磊,在反复“咀嚼”之下,觉得颇有些问题。
“这条规定从源头上减量的本意是正确的,但‘免费’二字,难免有经济考量搭垃圾分类的便车之嫌。至少老百姓会误解为就是要‘额外收钱’。这样对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并不利。”
的确,对于一次性餐具,是否免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是控制平台和商户不主动提供。为此,张磊多次提出意见建议。
之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入人大代表分组审议环节。张磊了解到,“免费”二字仍在。他想办法联系到社内的吴健生、许丽萍、周瑜、王志敏等多位人大代表,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张磊阐述缘由,坚持呼吁。代表们也马上研究,建议取消。他们迅速向立法工作群中领导反映,并向市人大提出修改建议。
1月31日,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条例》,相关条款中删去了“免费”二字。
秉持着使法规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宗旨,张磊坚持不懈,执着建言,硬是把“免费”二字从《条例》中“抠”了下来。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进入了垃圾分类“新阶段”。现在,当手边有餐具时,越来越多的人自觉选择“无需餐具”,这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而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这点滴中日渐养成。
“汉方药”、“洋中药”,我们的中医药之路在哪?
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其中,“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置中药制剂备案”通过进一步简化管理程序,使传统中药制剂的临床使用时效性大大提高。同时,市药监局也努力支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国际接轨。
市人大代表周瑜正在提问。
作为一名医药工程领域的工程师,市人大代表周瑜结合自己的职业,始终在思考,中医药发展最大的瓶颈问题到底在哪里?
2019年,她先后在中医药发展人大论坛对话等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并在4月的市人大月刊上发表专稿《振兴中医药刻不容缓》,建议政府应从政策环境上加以大力扶持并严格监管,从政府到企业要重视中成药临床的安全性评价,以排除潜在的不良作用,推动我国中药生产朝着现代化、连续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强调用先进的提取生产工艺,保护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和挥发性成分,提高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的含量,从而达到减少用药量,提高产品质量、环保、节约资源的目的。
岳阳医院膏方制剂室
2019年11月27日,市人大代表集中听取了市卫生健康委及市药监局负责人汇报上海市中医药发展情况,并赴岳阳医院视察了康复医学科、膏方制剂室等特色科室。
在听取报告会及参观膏方制剂室时,周瑜提到了一个问题:中药代煎服务质量是否影响疗效。她认为,在开放性环境下,“一锅粥一起煮”的原始方法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提取。“汉方药”和“洋中药”的标准化单味小剂量,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科学化、规范化的中药加工方法。
“其他国家已经这么做了,我们更要迎头赶上。克服困难,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营造良好的中医药发展环境刻不容缓。”周瑜说道。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