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看哭一代知青,赵静、叶田讲述《勇敢往事》!
上海文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8-13 16:17 字号
出梅后的上海,气温陡升,接下来一周的日最高气温,已经稳定在37℃!
就在这个燥热的高温天,著名演员赵静和青年导演叶田,为文艺战线的党员同志们,送来了一部“清凉”的“消暑”之作,一部在零下37℃的环境下拍摄的知青题材故事片《勇敢往事》。
《勇敢往事》海报
上海影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赵芸(左)访谈影片导演叶田、主演赵静(右)
叶田(导演)
电影《勇敢往事》知青题材源于我父母都是知青,和他们在贵州生活了十年,在那儿的生活回忆到现在都依稀记得。作为“知青二代”,他们给了我创作灵感,让我有了新时代知青题材的创作思考。
我想展示不同于父亲叶辛在《蹉跎岁月》《孽债》里所演绎的知青岁月。
父亲的作品不少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在1980年代轰动一时,作品特点是对知青年代的反思,他们刚经历过一段苦难岁月,那种痛苦是从心底发泄出来的,引起了一代人的共鸣。
但到今天,整个社会发生了变化,知青群体也在发生变化。现在的他们,有更多时间和心境去回望自己的青春岁月。在聚会时聊起自己插队的那段经历,更多人内心是一种激动。
电影《勇敢往事》导演叶田拍摄现场
也许人的记忆有时会过滤一些难过的事情,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所以很多人重返“第二故乡”,甚至重新去建设农村,至少也会去旅游,重回故地看一看。从伤痕文学流行的年代到现在,知青们内心的伤痛慢慢被时间所治愈,这个变化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应该有文艺作品来展现这种变化,《勇敢往事》就有这样的初衷。
用“知青二代”的视角重新演绎了父辈的青春岁月,“蹉跎岁月”其实并未蹉跎。《勇敢往事》就是知青的另外一面,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呈现一个跟伤痕文学不同的东西。
赵静(主演)
我想说,电影《勇敢往事》剧组就像是一个未被刨开的玉石一样。
这是一个年轻的剧组,它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内在的定力,潜伏着巨大的爆发力。从制片人到导演到摄影到我们的演员到剧组里的方方面面,经历了零下30多度的冻的洗礼。
一颗颗年轻勇敢的心感化了北大荒的黑土地,让这个年轻勇敢的剧组完成了电影《勇敢往事》的拍摄使命。
知道那里有多冷吗?不瞒大家说,有好几次我冻得都想哭。太冷了!不是有暖宝宝吗?在最冷的外景地,它一点作用都没有。你冷它也冷,你热它也热 。
有位曾经在这里拍过电影的摄影师说,那时我们工作20分钟,就要回到车里暖和一阵儿再去拍摄。可是我们在冰天雪地里一拍就是半天,甚至是一天!对于这个低成本的剧组来说也是无奈,但全剧组没有怨言,更没有“逃兵”。
赵静在上海市文联讲述《勇敢往事》创作感悟
午餐在雪地上吃,吃到最后是可想而知……户外山林没有厕所,要解决问题也可想而知……为了少麻烦就不敢喝水,憋着尿就会更冷,可一天不喝水那又是什么感觉?
困难看似很多,但在当时,好像这些根本就不算什么了!把戏拍好才是最重要的。只能说勇敢属于每个人,每个人都是勇敢的。
我想让人们知道当年的知青是怎样在这里生活,怎样把心交付并融化在这里,怎样把自己奉献给这片黑土地的。
《勇敢往事》把我们锻炼得更勇敢了、让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一切。

影片母题独特
电影《勇敢往事》是导演叶田继承父辈的创作母题,满怀着深情拍摄而成的作品。从改编自作家叶辛所著同名小说的《蹉跎岁月》到导演叶田创作的《勇敢往事》,大家对于知青这一话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深的了解。电影《勇敢往事》“回望集体青春的岁月”,还原了知青青春本来的模样。
创作饱含深情
在上山下乡的年代,知青们自主请愿从城市去农村或兵团务农及开发保卫边疆。知青前辈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学习。电影《勇敢往事》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创作者对黑土地深沉的爱以及对父辈的敬仰之情。
符合时代主题
知青是父辈的旗帜,在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指示发表50周年之际,电影《勇敢往事》如同一首赞歌,歌颂了父辈们的知青岁月,向全国1700万知青致敬,十分切合时代的主题。现在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我们要学习知青前辈们屡仆屡起、奋发向上的品质,一起共筑中国梦。
影片取景极寒的东北,讲述那个火热的年代,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中国,不仅“过来人”感同身受,而且国际上也多获嘉奖。
再来看看国内观众的赞誉吧——
“戳中泪点”“感怀时光”“颇有感触”……是观众好评中的高频词,一部在国际上获得诸多荣誉的影片,在国内的普通观众中也获得了如此良好的口碑,或许与“知青”这个令很多外国人感到好奇、令很多中国人感同身受的特殊题材有关,当然设立了临时党支部的摄制组在面对“时间紧、条件差、资金少”等诸多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勇敢直面、不辱使命”的精神,更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