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评论
  • 收藏
海波随笔|我会成为长三角人吗?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6-28 13:15 字号
上午,在金山——上海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先锋和前沿地区,参加“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地”的主题论坛,并做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视文化融合与先行”的发言。
这三十多年来,我虽然一直主要从事与艺术品相关的工作,但同时,也一直没有放弃本专业——城市行政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的专业研究。应该说,正是这种双重角色,让我特别意识到文化对于城市建设、对于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
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前两周收听的另一场相关论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自贸试验区新发展”论坛。当时在现场,主持人提到这样一个远景目标。他说,有没有可能,以后我们不再说上海人、苏州人、杭州人,而是叫自己长三角人。他的问题一出,当时台下有不少人笑了,大家可能都觉得,听起来多多少少有些不太现实。
这真的是一种难以企及的设想吗?我倒觉得未必,至少从上海区划的变迁历程就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毕竟,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2019年的当下,百多年来上海所经历的区划调整、范围调整是相当大而频繁的。譬如,1908年时,“上海”实际上还属于江苏省,直到1928年才从中独立出来,成为院辖市。譬如,现在的嘉定、宝山、川沙、青浦、松江、奉贤、金山、南汇(浦东新区)等都是1958年才并入上海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在那之前,上海的区域范围几乎只有如今的十分之一。以及我们最亲身经历的、2000年后上海行政区的4次大调整——南市区并入黄浦区、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卢湾区并入黄浦区、闸北区并入静安区,几乎每一次大家都从带着疑问、不可置信到最后身处其中,感受平衡化发展所带来的益处。
可以说,正是通过不断的行政区化调整,通过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统筹与配置,对上海城市整体的发展能力、对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你问任何一个金山人,他是哪里人,他一定说自己是上海人。
所以未来,我们会将自己定义为长三角人吗?3年、10年、20年、50年?我想,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而那一天,那一个时代,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终极成功的一个标志。
长三角城市群位置示意图
今天的长三角地区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有活力、开放度高、创新力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比如洋山深水港,上海和浙江的跨区域合作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效应,也让上海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同时,长三角也已经成为了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上榜的城市群。
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是“从区域合作到全国大局、从全国大局最终进入世界竞争格局”,这是长三角的机遇、也是它的挑战。因为我们可以预想到,要联动三省一市36万平方公里、2.2亿常住人口参与一体化有多么大的难度。所以大家也都在积极的建议,包括上海发改委的马春雷主任也在之前的论坛中提到特别好的“六个一”目标期待: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指数分布图
那么,怎样更有效的推动这些方方面面的一体化进展,我觉得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不能忽视,“文化要一条心”,而且文化必须要先行。今年5月,我正好参加了北极圈国际论坛,并且做了《艺术与北极》的专题演讲,也是呼吁通过文化来拉近极地国家之间、中国与极地国家之间的交流,应该说得到了现场30多个国家与会嘉宾的关注和好评。国与国是这样,地区与地区也是如此。文化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中,文化肯定是凝聚人心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长三角一体化之所以能够上升为国家战略、率先实践一体化发展,和他所具备的文化基础是分不开的。长三角区域本身就具有相近相亲、深厚丰富的文化基础。有文化基础、就更要重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区域共同的精神纽带,对各地人文艺术、社会架构起到根源性的影响,也是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现在我们大家一直在说红色文化、说海派文化,还都是比较有实际内容的。但是一说到江南文化,很多人存在误读,或者认为仅仅是江南地域的文化、或者是停留在大概念上泛泛而谈,无法落地。
什么是江南文化?最早期,江南文化确实是地域文化,因为宋高宗渡江,把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江南由此开始兴旺。
但是千百年来,时代变迁,上海开埠、各省发展,“江南文化”早就成为了一个区域辐射更大的文化框架,甚至可以说也融合了长三角地区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徽派文化等等,是一种集南北、中西文化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
所以我想,提高对于江南文化的解读是目前非常必要的一件事。要提升大家对长三角文化大概念的认知与认同。这不仅有利于解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内部的文化冲突,更能实实在在减少许多摩擦成本。
在这次论坛上,我也就如何提升长三角文化认同提供了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长三角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和展示。实际上,去年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已经在上海拉开首届帷幕,开了一个好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城市美术馆也共同形成了长三角省级美术馆联盟,都是非常好的信息。将来怎么更好的发挥作用、以及怎么把更多国有、民营博物馆都吸纳进来,有很多方面可以铺开来做。
包括上周在香港,我也出席了庆国庆70周年、香港回归22周年的晚会。和我们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先生、香港友好协进会主席唐英年先生,以及浙江统战部的领导都提到了关于长三角自由职业艺术家在今后长三角文化联动中的作用,大家其实都非常看好艺术这座桥梁,希望加以利用。
二、可以在长三角的示范区里打造长三角文化的产业园区,去构建更高效的文化交流平台,以更优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去推动文化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包括去发挥长三角文化品牌效应,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各个地区文化的对接,去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
三、要加大长三角文化走进课堂,走进教育。地理、历史、语文等科目完全可以加入相关的篇章。因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间,5年、10年、20年,将来的我们的下一代、年轻人,他们将置身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巅峰时代,他们对于长三角文化的认同,直接影响“流动性”,而正如我一开始提到的,我是长三角人、我愿意流动,是一体化真正成功的一种标志。
最后,我本人,作为从事文化产业、关注区域建设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一员,也希望今后能够把自己的事业和我们所在城市群发展有更好的链接,我想这既是我们自身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也是我们回馈于社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体现。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3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