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 评论
  • 收藏
写在“2019新瓷New China香港特展”前
陈海波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19-06-12 20:05 字号
6月14日,“2019新瓷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香港特展”即将拉开帷幕,登陆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香港标志性建筑——中银大厦。
此次,于中银大厦举办“新瓷”展览与学术论坛,一来是得好友——天成国际汪总的推荐与鼎力支持,二来也意在致敬贝聿铭先生,致敬他对华人建筑设计格局的贡献、致敬他不息的艺术创作与创新精神。
贝聿铭先生
贝先生的一句话曾深深打动我,他说:
“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
觉得自己仍然是中国人。
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
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这恐怕是我听过的、对“初心”与“恒心”最美好的诠释。寥寥数语的字里行间,从“新”到“心”,满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挚诚而深情的告白。
香港中银大厦
“新瓷”,也有一个“新”字,是新时代的新,是创新的新。这些年,我们致力于通过“新瓷”这个项目展示中国陶瓷艺术在近现代的蓬勃发展。
同时,“新瓷”更是“心瓷”,是用心的心,是自信心的心。“新瓷”是一份寄望,我们希望通过这一陶瓷文化的推广项目释放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的“野心”,让更多用心的陶瓷创作、用心的当代陶瓷艺术家被看到,让他们有自信心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中国“新瓷”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耀眼的光芒。
“新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将1911年算作中国近现代艺术陶瓷的一个起点,那么在至今100多年里的前90年里,整个“厚古薄今”的市场对“新瓷”都是抛弃的。是的,用“抛弃”并不过分。20多年前,当我看见一件件精美的当代名家瓷器拥挤在平板车上和瓷厂的角落里,并被轻易廉价的打包出售时,我心有不忍,更为它不甘。从那时起,“新瓷”这份梦便深深扎根心头,从艺术家推广做起,到推动拍卖和市场,再到如今打造其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载体,我何其有幸,作为一个见证者、一个参与者陪伴“新瓷”左右,从探索走向崛起。
有人说,“对于世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陶瓷,是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载体。巨大深厚的传统艺术底蕴影响着每一位创作家的内心,然而如此富足的环境,本身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资源的共享性和多样性,想要在其中崭露头角,就更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如何汲取养分为己所用、如何突破传统,如何突破自己创新地去创造都极为关键。
在伴随“新瓷”共同成长起来的这十余年间,我也充分感受着陶瓷传统艺术与创新思维的碰撞、融合,更越发清晰地明白原创思维、创新思维的可贵,更为不断崛起的新一批中青年实力艺术家的存在而感到喜悦。
“大树参天立,森森一片荫。但愿人珍惜,万古得长青。”中国陶艺泰斗王锡良老师曾作此诗抒发对陶瓷创作的珍惜与感悟。我想,“新瓷”的发展最离不开的当属艺术家。是他们以初心和恒心延续着中国陶瓷艺术的生生不息,是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着当代艺术陶瓷不断前进的新格局。他们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考、他们对拓展和完善中华文化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各种实践,他们多姿多彩的丰富创作也都为我带来启发,让我感受着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想来,这也是他们带给我的“文化自信心”,带给我将“新瓷”项目持续走下去的能动力。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在海峡两岸暨香港艺术家的倾情参与中,“新瓷”项目迎来了它第八个年头的旅途。
在2019“新瓷New China——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即将登场之际,以此文献给“新瓷”,献给我们的“心上之瓷”。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