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忆当年|郑令德讲述上海老年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游思静/联合时报  
2019-01-15 16:28 字号
2016年11月,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和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揭牌,左二为郑令德 资料图片
郑令德(1937— ),第九届上海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曾任上海工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书记,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教委主任,上海老年大学校长等。
■ 口述者 郑令德
上海的“银发浪潮”正扑面而来。2017年年底,上海户籍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483.6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3.2%。上海是全国最早开展老年教育的城市之一,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上海老年教育工作实现了“五个纳入”: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职责、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纳入行政统计序列、纳入工作考核范畴。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老年教育有了飞速发展,作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我感到非常欣慰。1958年,我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即留校担任教师。1964年,调往上海工学院工作。其后调任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书记,再后转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2004年,我开始担任上海老年大学校长,从国民教育体系转入老年教育领域。这些年,我深有感触: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养老,越来越多的老人们渴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以满足更多精神层面的需要。
找准定位:老年大学让老年人满意
2004年,当组织任命由我担任上海老年大学校长时,我思想上也曾有过顾虑。这年,我已经66岁了。虽然我原来在高校从事过高等教育几十年,可是我对老年教育并不熟悉,缺乏思想准备。但我认识到,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望,提高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欣然接受任命。
上海老年大学创办于1985年5月,2004 年被列为市教委直属单位,这让刚刚担任校长的我受到了极大鼓舞。作为校长,如何评估办学思想的实践状况?老年学员满意不满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这种满意既包括满足了其感受性需求,还包括满足深层次的本质性需求。
听课,这是我经常性的工作之一。校长听课既是对教师上课情况的关心和激励,也是了解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讲课特色以及师风状况的重要途径。听课还能十分真切地了解学员的学习动态、感受、满意度,从中思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从总体上看,在我们学校上课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较高,往往在开学上课数周后,多数学员会表示习惯、喜欢或很满意老师的讲课。不过,这种喜欢和满意还是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对知识的好奇和收获,还是进而产生感情上的陶醉?而我更为关心的是学员从中获得思想力的提高。例如外国文学课,有些学员希望老师多讲故事,一个一个听下去,着意于情节而不求甚解;有的学员在读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后简单地认为安娜是个生活作风不正的女人,而卡列宁则是个好人。针对学员的想法,老师则希望学员多读书,讲课的重点放在从历史、文化、社会、阶级的视野和境界分析世界名著,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带动大家努力实现办学目标?这是我关心的重点。我来老年大学担任校长后,与大家共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力争办成深受老年人欢迎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在国内、国际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老年大学。
上海老年大学刚开始很困难,不仅缺乏经费,校舍还较少,这在短时间内又难以得到解决,我们便在教学设施现代化和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方面多下功夫。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我们开设了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健康咨询室,设立了校卫生室,并配备了专职医务人员,受到了老年人的极大欢迎。
作为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级老年大学,我们为开展全市的老年远程教育承担了重要的任务,承担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老年人学习网”编辑等任务。先后编印出版了《老年实用保健》《老年旅游文化赏析》《耳穴保健按摩》等电视课程教材。
特别是自2006年“老年人学习网”开通后,更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视频课堂”栏目中可供老年人点播的课程达22门计317讲,以及将近80部老电影,有效地扩大了上海市老年教育的覆盖面,特别为郊区农村广大老年人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带去了福音。
转变观念:老年教育是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老年教育究竟姓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原来,老年教育一直融合在成人教育里面,但在成人教育里它又不是单独的一块。上面教育部不管,文化部管;在中央和省市有关教育的文件中没有或很少提到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老年大学(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拨款、纳税五花八门;尤其是对老年教育的必要性尚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老年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与社会发展的进程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与我们长期以来所熟悉的教育方针的提法和理解有一定关系。改革开放前,教育成了政治工具。后来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的,但似乎不全面。教育不仅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也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提出“重视老年教育”,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老年教育姓“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另外,对教育方针的理解,也影响到对老年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人老了,不再是建设者和接班人了,还有必要花钱办老年教育吗?是否有点奢侈?当时,有些人有误解,以为老年大学嘛就是大家来唱唱歌啊、跳跳舞啊,一起玩玩、开心开心就可以了。
我认为这不全面,老年大学是一个教育机构,是一所学校。虽然对象和要求与全日制大学和中小学不一样,它属于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范畴,也是彻底的素质教育。
2011年8月,上海市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这个会议自2003年开始,每四年召开一次,是本市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发挥市级老年大学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的探索与思考》的主旨发言,明确提出:“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素质水准,老年教育本质上也是这种现代素质教育。老年大学不仅要向老年人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那些年来,上海老年大学确实是这么做的,一直在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与提高学员素质的有机结合,寓教立德。比如,在开展“树长者风范、做魅力老人”的活动中,学校各系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积极参与,达到学以致用;文史系整理“古今礼仪”“三字经”“千家训”,弘扬礼仪之邦的民族传统;书画系以“文明从我做起”为题,举办书画展等。
搭建平台:加强国内国际交流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老年大学理应成为国际、国内老年教育交流的窗口。因此,我们明确将开展国内外交流列入学校的工作职责。
上海师大等8所高校的老年大学是上海老年大学的分校。我们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面向社会招收更多的老年学员,推动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通过“老年大学校长联谊会”的形式,把大部分区、县老年大学的领导组织在一起,定期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互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市老年学校的办学水平。
办好老年人满意的老年大学,必须还要加强国内外交流。仅2003年至2009年,我们学校就先后接待国内外来宾近100批、1000余人。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德国、越南、法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外宾参观后都对我校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几乎每一批外宾参观后都感到很惊奇,称赞我校“是一所神奇的学校”,许多外宾对老年学员那孜孜以求、刻苦学习的精神面貌赞不绝口。不少外宾深有感触地说:“从学员们那愉快的笑脸上,看到了中国老年人的自信。”
2004年10月,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第22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主题为“老年人的继续学习——传统和创新”。来自22个国家的151位代表与我国122位分管老年教育的领导和老年学校的校长参加了会议,并在学术会上进行了交流。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上海老年大学、静安区老龄大学、漕河泾街道老年学校等多所本市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
我也在会上作了题为《上海老年教育的实践及思考》的发言,阐述了上海老年教育的三种模式: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社会教育;介绍了上海老年教育的基本经验,即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是发展老年教育的有力保证,依靠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老年教育,建设一支志愿者队伍是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使老年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
自2004年以来,我们又先后参加了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的23届代表大会;参加了在澳门举办的一二届海峡两岸和港澳老年教育研讨会,并在各次会议上交流发言。2009年上半年,新加坡快乐学堂乐龄学员到上海老年大学来留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上海文化学习交流课程班”学习活动,并举行了结业典礼。
(原题为《让知识点亮“夕阳红” ——郑令德讲述上海老年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
责任编辑:黎凡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