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 2020.02.25
我原本就有点焦虑,疫情发生后,心情愈发紧张。怎样才能做到坦然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 桑标:首先,降低消极应激反应。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一种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如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如过度唤醒与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等。积极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消极反应则相反,往往使个体感到大难临头、手足无措等。一般来说,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应激,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降低消极心理反应。
其次,缓解日常焦虑情绪。新冠肺炎疫情信息过载会加重个体的恐慌和焦虑,不仅如此,有些虚假信息更增加了心理不安。民众应关注必要的权威发布,不要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去过多了解疾病方面的信息。此外,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把每一天过好,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到和掌控的。日常生活中“该追星的追星、该追剧的追剧”,这样有助于缓解焦虑的情绪。多做正向思考,对一些中性事件、负性事件赋予积极的价值。如,出行受限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但增加了家庭成员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被要求隔离观察,比患病住院要好吧?
另外,要善于感受与品味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群体活动受限,有助于个体沉浸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如阅读名著、练习书画等;也有助于个体反思自我,更多地思考人—人、人—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此外,哲学家周国平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个体行动受限之时,便也是学习与品味“无用之用”的良机。我要补充取消补充
联合时报数字报
点击查看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乘邮轮穿越太平洋,踏上归国的旅途。 这条归国路,是五年的羁旅与坚守。1950年起,美国当局以“涉嫌从事共产主义活动”为由吊销钱学森的…
20小时前
1946年4月,陶行知刚刚抵达上海。当时抗战刚刚胜利、百废待兴,这位满怀教育理想的教育家,迅速投入了一场无声的“教育拓荒”。他频繁出入大中小学、工厂车间,步履不…
20小时前
黑暗终将过去 黎明必会到来 叶公琦 1929年10月出生,1944年入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上海市原副市长 (记者 周程祎 雷册渊) 蝉鸣声中,又一个…
2025.09.03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响起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战争的序幕。是年底,我的父亲、诗人臧克家就像十一年前为了追求光明毅然抛弃学业和家庭、投…
2025.09.03
2024.08.24
20:18
2020.06.23
09:23
2020.06.19
2020.05.23
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