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 2020.02.25
我原本就有点焦虑,疫情发生后,心情愈发紧张。怎样才能做到坦然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 桑标:首先,降低消极应激反应。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一种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如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如过度唤醒与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等。积极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消极反应则相反,往往使个体感到大难临头、手足无措等。一般来说,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应激,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降低消极心理反应。
其次,缓解日常焦虑情绪。新冠肺炎疫情信息过载会加重个体的恐慌和焦虑,不仅如此,有些虚假信息更增加了心理不安。民众应关注必要的权威发布,不要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去过多了解疾病方面的信息。此外,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控的事情上,把每一天过好,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到和掌控的。日常生活中“该追星的追星、该追剧的追剧”,这样有助于缓解焦虑的情绪。多做正向思考,对一些中性事件、负性事件赋予积极的价值。如,出行受限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但增加了家庭成员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被要求隔离观察,比患病住院要好吧?
另外,要善于感受与品味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群体活动受限,有助于个体沉浸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如阅读名著、练习书画等;也有助于个体反思自我,更多地思考人—人、人—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此外,哲学家周国平说:“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个体行动受限之时,便也是学习与品味“无用之用”的良机。我要补充取消补充
联合时报数字报
点击查看
杨振宁先生日前去世,他在回顾自己一生时说:“我在西南联大前后7年,对于我对物理学的认识、了解,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根据西南联大的有关史料,对这7年杨振宁经历的…
3天前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喀什15周年。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响应党中央“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重大决策号召,就有一大批上海人志…
4天前
新政协筹备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它宛如一条纽带,紧密连接着旧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端,其会前的精心筹备,为新中国诞生开启了序章。会中群贤…
5天前
四连,本是人民军队序列中一支平凡、极平凡的连队。 刘老庄,本是苏北一个普通、极普通的村庄。 82年前,就在这个小村庄,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的82位勇士血战…
2025.10.16
2024.08.24
20:18
2020.06.23
09:23
2020.06.19
2020.05.23
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