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评论
- 收藏
邓小平怎样激励上海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主动精神?
2024-09-03 08:04
字号
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励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上海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能力,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版实践样本和宝贵经验。
一、上海坚持解放思想“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
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曾经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全国第一”和五个“全国倒数第一”的情况。邓小平从世界发展的格局看中国,从中国未来发展看上海,从上海在全国的地位看浦东,对上海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列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邓小平晚年连续多年在上海过春节,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激发上海人民的历史主动和奋斗姿态。引领上海从“后卫”冲到“前锋”,创造了邓小平预期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奇迹。
他强调:“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并鼓励说:“起点高,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在视察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指着一台正在工作的机器意味深长地说,这台设备原来姓“资”,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现在姓“社”,因为它在为我国社会主义服务。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精辟论断深刻回答了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推动了思想解放,开启了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二、先发展上海“关键是领先一步”
在推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想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把“先发展上海”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捷径。从整体上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搞开发建设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经济振兴要找到突破口。对此邓小平主张,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设计,我国20世纪80年代优先开发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九十年代初,他敏锐地发现上海开发晚了十年,认为上海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对此,邓小平提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邓小平主张把上海先搞起来,主要基于上海具有一系列优先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具有“领先”的革命传统。其次,上海的民心比较顺,这是一股无穷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第三,上海人聪明、素质好,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优势。第四,上海过去就是经贸和金融中心,发展基础和地理位置好。基于对上海多方面优势的实事求是分析,邓小平认为:“上海有特殊的素质、特殊的品格,上海完全有条件上得快一点”。
要先发展上海,关键在于思想领先一步、战略先谋一步、目标看远一步、行动先走一步,这是邓小平教会上海人民把握机遇、创造奇迹的大智慧、真本领。1992年初,邓小平对上海市委领导说:开发开放浦东“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你们要大胆地闯一闯”。
邓小平要求上海解放思想,依托浦东开发开放实现后来居上。首先“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他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其次,上海要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敢于竞争。“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第三,上海要抓紧时间,集中力量搞大项目。“上海一年会有一个变化,三年会有大变化。我相信浦东开发可以后来居上”。
三、上海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关键是向改革要动力、活力和能力
邓小平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远见。其一,邓小平给浦东开发开放的定位,一开始就是“面向世界”的。他指出:“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而浦东是面向世界的”。根据上述指示,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针,强调无论是开发规模、开发规划、开发资金,还是参与开发的智力,都必须与世界接轨。
其二,邓小平希望上海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据这一要求,浦东率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上海产权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中国上海人才交易市场等十大要素市场的确立,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此外,浦东还创造了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于市场主体的制度环境,通过“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其三,邓小平在上海调研期间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看居民新村、知青菜场、农贸市场、百货商店,最关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切身利益,看到老社区焕发青春气息、大城市充满生机活力,他十分感慨地说:“你们生活得好,我就高兴”。邓小平要求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交出两份答卷,一份是经济建设的答卷,一份是精神文明的答卷,到20世纪末,“上海浦东和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姓‘社’不姓‘资’,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他希望上海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以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的速度和激发社会的活力程度,使上海进入了振兴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标志是:第一,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展开。第二,浦东开发呈现功能开发与基础开发并举的态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旧区改造走出新路子。第四,现代化大市场体系初显轮廓,“企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配套改革加速向纵深推进。第五,对内对外开放迅速扩大,上海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迈出扎实步伐。
从解放思想起步,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再到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从“后卫”冲到“前锋”,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就是上海发生大变样、创造历史奇迹的真正奥秘。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凝练上海人民的精气神
实现上海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庄严责任,要求上海人民进一步保持更高的思想站位和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习近平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明确指出:“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四个放在”既是习近平当年在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重要施政理念,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习近平要求上海一如既往倡导解放思想,“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讨论、连续六次考察上海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上海在新征程上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明确目标定位。特别是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沪考察指导工作,围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出了新要求,强调上海要以此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新形势下,习近平对上海在新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一系列要求:“上海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重大改革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披坚执锐、攻坚克难,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希望上海同志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上海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提振上海人民的精气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上海人民始终保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人们的思想一旦获得解放,就可以催生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主动精神,这种历史主动精神又会转变为改造物质世界的强大力量、凝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继而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激发和增强社会的活力。如此循序渐进、良性循环,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党校、上海市委党校)
一、上海坚持解放思想“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
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曾经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全国第一”和五个“全国倒数第一”的情况。邓小平从世界发展的格局看中国,从中国未来发展看上海,从上海在全国的地位看浦东,对上海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列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邓小平晚年连续多年在上海过春节,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激发上海人民的历史主动和奋斗姿态。引领上海从“后卫”冲到“前锋”,创造了邓小平预期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奇迹。
他强调:“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并鼓励说:“起点高,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
1992年2月10日,邓小平在视察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时,指着一台正在工作的机器意味深长地说,这台设备原来姓“资”,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现在姓“社”,因为它在为我国社会主义服务。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强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精辟论断深刻回答了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等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推动了思想解放,开启了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二、先发展上海“关键是领先一步”
在推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构想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把“先发展上海”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捷径。从整体上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搞开发建设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经济振兴要找到突破口。对此邓小平主张,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据邓小平的战略设计,我国20世纪80年代优先开发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九十年代初,他敏锐地发现上海开发晚了十年,认为上海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对此,邓小平提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邓小平主张把上海先搞起来,主要基于上海具有一系列优先发展的有利条件。首先,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带头羊,具有“领先”的革命传统。其次,上海的民心比较顺,这是一股无穷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第三,上海人聪明、素质好,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优势。第四,上海过去就是经贸和金融中心,发展基础和地理位置好。基于对上海多方面优势的实事求是分析,邓小平认为:“上海有特殊的素质、特殊的品格,上海完全有条件上得快一点”。
要先发展上海,关键在于思想领先一步、战略先谋一步、目标看远一步、行动先走一步,这是邓小平教会上海人民把握机遇、创造奇迹的大智慧、真本领。1992年初,邓小平对上海市委领导说:开发开放浦东“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你们要大胆地闯一闯”。
邓小平要求上海解放思想,依托浦东开发开放实现后来居上。首先“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他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其次,上海要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敢于竞争。“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第三,上海要抓紧时间,集中力量搞大项目。“上海一年会有一个变化,三年会有大变化。我相信浦东开发可以后来居上”。
三、上海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关键是向改革要动力、活力和能力
邓小平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远见。其一,邓小平给浦东开发开放的定位,一开始就是“面向世界”的。他指出:“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而浦东是面向世界的”。根据上述指示,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针,强调无论是开发规模、开发规划、开发资金,还是参与开发的智力,都必须与世界接轨。
其二,邓小平希望上海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根据这一要求,浦东率先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同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上海产权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中国上海人才交易市场等十大要素市场的确立,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此外,浦东还创造了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于市场主体的制度环境,通过“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其三,邓小平在上海调研期间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看居民新村、知青菜场、农贸市场、百货商店,最关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切身利益,看到老社区焕发青春气息、大城市充满生机活力,他十分感慨地说:“你们生活得好,我就高兴”。邓小平要求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交出两份答卷,一份是经济建设的答卷,一份是精神文明的答卷,到20世纪末,“上海浦东和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姓‘社’不姓‘资’,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他希望上海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面起到带头作用。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以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的速度和激发社会的活力程度,使上海进入了振兴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标志是:第一,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展开。第二,浦东开发呈现功能开发与基础开发并举的态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第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旧区改造走出新路子。第四,现代化大市场体系初显轮廓,“企业、市场、政府”三位一体的配套改革加速向纵深推进。第五,对内对外开放迅速扩大,上海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迈出扎实步伐。
从解放思想起步,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再到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从“后卫”冲到“前锋”,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就是上海发生大变样、创造历史奇迹的真正奥秘。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凝练上海人民的精气神
实现上海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庄严责任,要求上海人民进一步保持更高的思想站位和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习近平2007年在上海工作期间明确指出:“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四个放在”既是习近平当年在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重要施政理念,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习近平要求上海一如既往倡导解放思想,“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讨论、连续六次考察上海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上海在新征程上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明确目标定位。特别是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沪考察指导工作,围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出了新要求,强调上海要以此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新形势下,习近平对上海在新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出一系列要求:“上海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重大改革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披坚执锐、攻坚克难,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希望上海同志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上海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提振上海人民的精气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上海人民始终保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上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人们的思想一旦获得解放,就可以催生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主动精神,这种历史主动精神又会转变为改造物质世界的强大力量、凝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继而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激发和增强社会的活力。如此循序渐进、良性循环,一切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继续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谱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党校、上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丁元圆
转载请注明来源
- 5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