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 评论
  • 收藏
悦读丨闵行区政协委员吴玉林:《申江记》创作随感
吴玉林/政协联线  
来源:政协联线 | 2024-08-30 20:32 字号
《申江记》 吴玉林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申江记》 吴玉林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一条黄浦江,半部上海史。
当我说想要写一本关于黄浦江的书时,很多朋友和同学是期待的。他们同我一样,从小生活在黄浦江畔,对周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怀有特殊的情感。
黄浦江隐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脉络和文化基因,上海人把它敬称为“母亲河”,或许在内心还有种视之为图腾一般的信仰和崇拜。而在我看来,黄浦江就是为上海“量身定做”的,如同上海一样,丰富、多元,而且立体,兼容并包,特别符合这座城市的气质,绵绵江水平稳舒缓,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无狂野之蛮,少咆哮之状,尽显温文尔雅、大气谦和的风范。两岸没有崇山峻岭、没有悬崖峭壁的黄浦江,可能少了那种气吞山河的磅礴声势,但这条几乎穿越了整个城市的大江,沿岸既有高楼林立、灯火璀璨的都市风光,又有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的小桥流水人家,水脉合着史脉,数百年来盛满了乡愁记忆和人文情怀,又注定说明它的与众不同。有学者说,黄浦江就是海派文化的原点,既带动了城市发展,也凝聚着城市文脉,但倘若深究一下,我们到底对黄浦江了解多少呢?许多人不一定能说得出个所以然来。于我而言,从出生便与这条江结下的情缘却是镌刻在内里的,与之有种融于血脉的亲近。故乡草木葳蕤,落日余晖红透了江面,滩涂上布满少年奔逐的足迹,梦想在芦花似雪中轻舞飞扬……于是一直以来就有种冲动,想着如果有时间有机会,是不是可以好好地书写这条江呢?或许可以以文史散记形式,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找黄浦江;在行走和探访中,解读大上海。这个想法犹如一粒种子深深埋藏于我的心底,并悄然发芽。
如果单从松江石湖荡东夏村黄浦江零公里处算起,到吴淞口,黄浦江干流段长89.91公里,流经了松江、奉贤、闵行、徐汇、黄浦、虹口、杨浦、宝山和浦东新区等地。而其中地域横跨黄浦江的闵行,则坐拥着两岸39公里的绵长岸线。这是闵行人的骄傲。2014年,我正巧担任着闵行人文杂志《城市季风》的执行总编,于是组织策划了一组特别报道《也许与未来无关》,副标题是“一座城市一条江的集体记忆”,内容就是关于黄浦江的,江边的人、江边的事,以及江边的风物,但主要写的是闵行段。彼时正逢滨江开发启动,这是本区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未来转型的催化剂,更是改善市民生活的重要契机,公众对此十分期待,所以才有了这组报道,也为我之后创作《申江记》打下了基础。
受闵行区政协委托,这些年来我一直从事着“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的编撰工作。2022年8月,还撰写出版了首部闵行简史《本来闵行》。也因为此,让我对地方文史的发掘可谓情有独钟。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要为黄浦江立传的念头始终没有放弃。我陆陆续续收集到了200多本(种、篇)同黄浦江有关的图书资料,有学术研究类、有人文历史类,更有散文随笔,不乏名篇佳作。我一边研读着这些书籍和文章,做笔记心得,一边也利用节假日进行实地考察,用脚步丈量着黄浦江岸。2022年10月开始,我从零公里处走起,一年内走完了计划中的点位,最终有了这本《申江记》。这是行走、学习、积累、思考的过程,是重新认识上海母亲河、认识上海的过程。
水之灵性与天地共存。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可资咏叹的江河湖泊的话,便缺少了一种温润,一种灵动,一种气质……更重要的是少了生生不息、奔腾向前的力量。黄浦江,既是上海灿烂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农耕文明的种子在浦江两岸落地发芽,水脉相连,孕育了江南文化的独有气质。也因为有了黄浦江,才成就了今日上海东方大港的地位,一手牵着长江,一手牵着世界。但人们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在了黄浦江畔的外滩、陆家嘴,这里代表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时尚和活力,散发着海派文化的熠熠之光;杨浦、虹口、徐汇的近现代工业文明有过堪为传奇的辉煌,如今虽然繁花落尽,但滔滔江水回荡着历史足音的同时,又赋予勃勃生机。黄浦江边的“工业文明”“海派经典”和“文化体验”,已然让它成为了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世界会客厅”。而地处城郊的奉贤、松江、宝山等地,尽管都依江而伴,在人们眼里却是陌生的,大都存在于碎片化的印象之中。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最不应该遗忘的。
我是一个作家,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史学者,故而深感在学术理论方面的匮乏,许多的认知可能是肤浅的。于是我想,是否可以以一种普通人的视角来讲述我心目中的黄浦江?所以,《申江记》便是从我自小生活的黄浦江畔的一个600年前小村落写起,既有以江为轴,写一个个的点位,如零公里处、龙华、外滩、虹口北外滩、陆家嘴等;也有写综合性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成果的,如大桥、大厂、轮渡口等;更有写重大事件的,如世博会等。从黄浦江铺陈开来,有历史的陈述和解读,也有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在阐述历史的同时,我努力把生命中遇到与黄浦江有关的人和事融入进去,这样做,或许就不会那么枯燥和乏味。浪淘尽,人间事,一种朴素的,或琐碎、或苦涩、或温暖的集体记忆,足以能成为引发共情和共鸣的燃点。我的目的很单纯,希望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尝试还原黄浦江的历史和风物,曾经的人,曾经的故事,以及当下的一种生活状况和发展面貌,为上海城市史提供另一种人文视野。
我从黄浦江畔走来,并深爱着这片土地。是黄浦江给了我灵感,成为我创作的源泉,但限于视野和格局,总觉得还没有将它写深写透,把心底的那份情写出来,留有不少遗憾。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5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