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丨1978年以来历届中共三中全会回顾
“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号  
2024-07-18 17:19 字号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回顾党的历史,三中全会已成为改革和发展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也都与三中全会息息相关。1978年至今的46年间里,中国共产党已召开了10次三中全会,改革与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不变主题。1979年春节,山西,一群农民开着拖拉机奔驰在大路上,打出了“三中全会好”的标语。刘音青 摄

1979年春节,山西,一群农民开着拖拉机奔驰在大路上,打出了“三中全会好”的标语。刘音青 摄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召开的。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革”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未消除,“左”倾错误继续阻碍中国的发展。与此同时,欧、美、日等国家包括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已远远落后。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了长达36天的工作会议,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充分准备。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党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为制定全面改革蓝图,加快改革步伐,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7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纲;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说法,成为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对于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这样评价:“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
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

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时,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经济秩序混乱、物价上涨过快,并因此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使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十三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
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将1989年与1990年的改革和建设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全会强调指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总方针总政策。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掌握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全会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稳妥地组织实施。全会还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多次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老百姓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被称为“市场经济50条”决定,提出了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四梁八柱”: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这个决定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稳则全局稳。1998年,改革开放政策已执行了20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渐突出。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十五届三中全会,主要研究和关注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
十五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

至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将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对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十六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要历史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必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举措:提出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出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出了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提出了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十六届三中全会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农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步伐。同时,“三农”工作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等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军号,农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30年后的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农村改革发展的集结号。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会议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共十八大后,改革开放驶入“快车道”,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共中央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会议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十九届三中全会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十九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召开的。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全会指出,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会议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了四个方面的部署: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
会议还讨论了向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和向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建议人选。《团结报》7月18日5版

《团结报》7月18日5版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6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