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评论
  • 收藏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全球叙事体系“上海样本”
张严峻/上观新闻  
2024-06-11 08:14 字号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对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等基本问题作出了深刻论述,而且对文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工作给予了战略指导。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中国话语叙事体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建立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积淀了大量历史细节,凝聚了多元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丰富的发展素材,是世界了解中国、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在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叙事体系重要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上海的叙事能力,讲好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故事,向世界传播新时代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形象,是上海打造全球叙事体系亟须探索和解决的关键课题,也是上海致力于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要求。
系统梳理并充分挖掘上海叙事资源
系统梳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城市记忆、人民记忆、中华记忆这三个维度构建上海城市历史叙事记忆场,形成纵向系统可追溯的叙事资源地。例如,闵行区打造的国际传播新媒体视频产品“上海之本·未来之城”数字艺术长卷,呈现了发生在闵行土地上的历史故事;上海文旅局推出的“海派城市考古”,借鉴了传统考古范畴“价值发现”功能,既是公众参与平台,也是资源挖掘渠道与城市叙事推广品牌。
充分探索上海城市叙事资源的多元性与多样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横向维度进行深度挖掘。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等原创剧集生动体现了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于一体的上海艺术叙事,《百姓话思想》等系列短视频则展现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在上海的工作经历和生活体验。
推动上海与国内外叙事资源的整合融合
一方面,以文化地标、重要节庆等为核心打造全球叙事、国家叙事、上海叙事、区域叙事构成的多层次叙事序列。以进博会、上合组织、“一带一路”重要城市节点为核心推动全球叙事;以自贸区、科创中心建设、顶级电竞赛事等推动国家叙事;以石库门、武康大楼、咖啡文化节等推动上海叙事;以广富林、佘山森林旅游节等推动区域叙事。
另一方面,从对内对外两个维度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叙事资源分布体系。对内维度,加快推动上海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之间复合型叙事资源的整合融合,例如,上海博物馆推出“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实践提供“远古”例证。对外维度,加快推进上海与59个国家92个友好城市(区)的叙事资源的交流互动,更好展现上海叙事的亲和性、辐射力,例如,上海博物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进全面合作,与斯里兰卡组建联合考古队进行勘探发掘,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激发“上海文化”品牌的既有活力
坚持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海派城市文脉、江南文化肌理,打造更多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融合共生、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的图景。对于“上海文化”品牌的理解应走出认识误区,例如“海派文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中西融合或“时尚”“洋派”,而应体现其以开放、创新、包容为核心的文化品质。
“上海文化”品牌的打造应依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更开放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更活跃的市场推动特色文化资源的要素转化。例如,以中国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进博会这两大交易会为契机,用“艺术赋能”带动全城联动,确立全球文物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时间”;以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为核心打造“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让博物馆、美术馆与人民、与城市产生良性互动,使其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有力支撑。
加快提升上海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球城市的竞争越来越依托于城市品牌的叙事能力,打造“上海样本”需要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重点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生产核心文化产品。例如,以创造IP为抓手,开发上海的原创性主题、故事和形式,培育可延伸开发的文化艺术资产,结合对海派电影、海派建筑、海派绘画等的研究,开发具有国际文化大都市特色的海派文旅IP。
另一方面,打造更多城市文化地标,突出人文感知、景观审美与历史记忆的互动联动。例如,以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浦东美术馆等重大文化地标设施构建起浦东地区最炫天际线;借助《繁花》小说及电视剧的热度,推出以梧桐区、外滩等为核心的CityWalk行走线路,并逐步向外推进到各区的老城厢与新地界,呈现更为多元化的上海城市记忆与上海风情。
拓展叙事方式,创新国际传播手段
一是打造全媒体外宣传播矩阵,推动科技赋能传播。例如,通过流动演播室、虚拟主播等形式,使“最上海·苏州河”全媒体大直播项目变成传播科技手段创新的演示台;全国首款主打人民城市实践概念的IP SHANGHAI数字艺术品“申生不息”系列,通过数字化方式呈现上海发展成就。
二是打造融通中外的叙事议题。议题设置要体现中国主张,聚焦网络安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重大问题,贡献更多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例如,上海电气集团聚焦产业低碳化、数字化转型,推出生物多样性H5交互设计“‘碳’索未来”,在海外平台Facebook传播,为体现中国主张作出有益探索。议题设置要引发价值共鸣,寻求中国价值与全人类价值的共通性。比如,融媒体作品《盲人兄弟的上班路》记录了上海熊爪咖啡种子店盲人双胞胎兄弟的工作日常,向世界生动展现自信自强、包容关爱的共同价值观,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培养并组建懂传播、擅叙事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形成高效有力的国际传播集群。鼓励善用多种外语表达的Z世代讲好上海特色故事,塑造人民城市品牌形象,向世界呈现上海现代化发展的新风貌。
(作者单位: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