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 评论
  • 收藏
钩沉|上海解放75周年:解放上海是中外战争史上又一个光辉的制胜典范
上观新闻  
2024-05-27 07:49 字号
1949年5月12日至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经16天的激战,歼灭了盘踞在上海的国民党守军15.3万余人,把上海完整地交到了人民的手中。
解放上海是渡江战役的最后一役,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追击中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也是中外战争史上又一个光辉的制胜典范。当时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而又十分罕见的战争场景:
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市区刚刚解放便迅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许多工厂一直未停止生产。全市的水电供应从未中断,甚至连苏州河以北敌占区的电话,也照常和己解放的市区畅通。电车、公共汽车,也很快恢复了行驶;商店照常营业,市区街头贴满了庆祝上海解放的标语。
所以我们说,解放上海取得了“军政全胜”。在军事斗争之外,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也具有压倒性优势。从这两方面考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解放上海这一仗是怎么打赢的。
高明的战略指导和有序的战前准备
对于上海的解放和接管,中共中央予以高度重视,并从全局角度着手,逐步明确上海解放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1949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部署,确定陈毅为上海市市长,同时决定从解放区抽调一批富有经验的军政干部,与战斗在上海的党组织优秀领导干部一起作为上海未来的领导骨干。毛泽东同志多次听取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有关上海情况的汇报,并提出“上海战役的关键是完整地保全上海。”
3月31日至4月20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9次邀请陈叔通、章乃器、盛丕华等上海知名人士谈话,咨询他们对解放、接管上海的意见和建议。毛泽东一再强调:“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不仅要军事进城,而且要做到政治进城。”邓小平、陈毅等总前委首长也指出:“单纯军事上占领城市是小胜,只有完整地把上海交给人民才是大胜、全胜。”
这种人民利益至上的战略指导思想,世所罕见,在城市攻坚战历史上更是别具一格。陈毅风趣地将之比喻为:“瓷器店里捉老鼠”。战略方向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周密的战前准备,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上海的接管问题。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是整个战前准备工作的重头戏。5月3日,在总前委和华东局的统一部署下,从地方和军队中抽调5000多名干部,进行集中培训,这就是著名的丹阳集训。集训的重点是政策纪律教育,5月10日,陈毅在华东军区直属机关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反复强调遵守城市纪律的重要性,指出:“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开始,是和市民的见面礼。”华东局为此专门规定了《入城守则》12条,其中有一条“不入民宅”,是陈毅亲自提出来的。毛泽东对此极为赞许,在电文中连称“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5月27日早晨上海民众在南京路永安公司门前街头看到的一幕:作为胜利之师的解放军战士居然整整齐齐地睡在湿漉漉的马路上,就是在执行丹阳集训时所规定的纪律。中国著名实业家荣毅仁和他的弟弟开车到南京路一带实地考察,看到这情景后感慨万分,说:“国民党回不来了。”
二是制定上海战役方案。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军政全胜”的战略要求,第三野战军确定上海战役采取如下作战方案: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吴淞,钳击吴淞口,实行与敌决战,暂时不攻击上海市区。考虑到上海战场的攻防态势,执行该方案解放军势必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是,作为人民的军队,为了保存城市的完整、保护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必要的。
三是充分考虑到美国、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上海可能举行的武装干涉而采取有效的军事举措。在第三野战军攻击上海期间,第二野战军主力作为战略预备队,集结于浙赣线,准备全力对付美国政府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对进攻上海的部队规定了十分严格的涉外政策,以避免造成其武装干涉的借口。
里应外合的制胜典范
尽管做了周密的准备,但解放上海面临的困难也不少。上海是蒋介石重点防守的城市,也是国民党在京沪杭地区负隅顽抗的最后一个堡垒,以汤恩伯为总司令的20万国民党军队盘踞在此,依托密密麻麻的防御工事准备与人民解放军决一死战。
这是一场壮烈的城市攻坚战。在攻击月浦、刘行敌主阵地时,仅3天内,我军就有8000余人伤亡。总攻市区时,解放军严格遵守了不使用重武器的规定,又有一大批优秀指战员长眠在黄浦江畔。16天的上海战役,解放军指战员阵亡达7613人,其中连以上干部共410人。负伤24122人,有的终生致残。
上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人民军队的英勇奋战,也离不开上海党组织和上海人民的积极配合。正如1949年5月31日新华社发表的社论《祝上海解放》中所言:“上海的革命力量和全国的革命相配合,这就造成了上海的解放。”
1949年4月8日,中共中央上海局在解放军渡江前给上海党组织指示信中指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运动,促进思想上、政治上的提高和组织上的统一,进一步打击和瓦解敌人,“完成里应外合、解放上海和接管工作”。
遵循这一指导方针,中共上海市委立即发动群众,在各工厂、学校、机关,广泛开展反对破坏、反对屠杀、反对迁移和护厂、护校的斗争,在斗争中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到上海解放时,全市地下党员已达9000多人。4月中旬,全市建立起由10万人参加的人民保安队和人民宣传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
党组织还要求党员开展调查、侦察活动,以收集情报,编纂了《上海概况》及30本分册,介绍了上海总的概况,人口,各个区、县的分布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十分详细,为解放和接管上海提供了重要信息。
为了协助解放军作战,5月25日凌晨开始,市区各重要街道都有人民保安队在巡逻站岗、维护社会秩序。对国民党的机关、档案、财产,都派专人看管,以便解放军接管。战斗在敌人提篮桥监狱的同志,坚持把守大门,不准任何人进出,以保卫革命战士的生命安全。中山医院的医生准备好病床和救护车,主动看护解放军伤病员。邮电工人骑着自行车为解放军传递信件,公交工人驾驶着汽车为解放军输送弹药。江南造船厂的工人在两个小时内就修好了4艘汽艇,帮助解放军迅速渡过黄浦江,进入市区追歼逃敌。上海的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宣传队,揭露国民党罪恶阴谋,散发解放军“约法八章”的传单,张贴标语口号,宣传党的政策。
像这样有10万人民群众里应外合,配合军队取得胜利的战例,足以载入史册。
上海战役胜利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上海战役发生在三大战役之后,但因其特殊的意义,仍不失为一场关于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战役。
首先,南京与上海在当时并称京沪地区,是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所在,在政治上十分重要。国民党当局把固守上海视为其起死回生的转折点,希望引起美、英干预,出现奇迹,反守为攻。因此,上海的解放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既表明了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败,也意味着国民党南京政权统治的彻底结束。
其次,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是国民党政府经济命脉之所在。解放前夕,上海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上海的解放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战胜了自己的敌人。
第三,上海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历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上海的命运实际上是近代中国历史命运的一个缩影。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荣辱安危始终都与这座城市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上海的解放,意味着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历史地位,是时代的转换和历史的转折,开创了上海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祝上海解放》社论中指出:上海的解放,就从事实上表明了中国人民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
以上是从历史视阈阐述解放上海的意义,上海战役的胜利还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当代意义。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得民心?因为中国共产党提倡并坚持人民至上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倡并坚持为人民的利益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提倡并坚持革命的群众路线和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这与国民党反动派剥削人民、压迫人民,造成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
上海战役的胜利,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历史结论,是一条留给我们最为鲜活的当代启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贯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政治路线,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砥砺前行、无往不胜。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张岩
转载请注明来源
  • 27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