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 评论
  • 收藏
参与构建“未来医院”,这位医疗科研工作者不简单
政协头条见习记者 张希喆 张岩 记者 刘子烨  
来源:政协联线 | 2023-06-06 09:10 字号
五月底的上海,阳光明媚,潮湿中夹着一丝闷热。瑞金二路旁的大树郁郁葱葱,瑞金医院里人来人往。穿过住院部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栋相对僻静的办公楼坐落于眼前——这是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楼,黄浦区政协委员、瑞金医院学科规划与大设施管理处处长林靖生工作的地方。
从援疆援鄂、助力上海方舱医院建设,到投身医疗科学设施的建设管理、医疗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多年来,林靖生用他的一次次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疗科研人员的实干担当。从援疆援鄂到助力上海抗疫
2015年8月初,为响应上海市委组织部对医疗信息化技术人才援疆的需要,林靖生主动报名,经过组织的层层筛选和严格考核,成为了上海第八批援疆医疗队的一员,踏上了为期一年半的援助喀什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征程。
“我应该去也必须去。这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责任。”回想到离家时的场景,林靖生感慨道。身为一名独子,彼时的林靖生,正是上有老人要照顾,下有小孩要教育的时候。考虑到要去远在5000公里以外的喀什,一待就是一年半,他也曾犹豫过。但通过调研,林靖生了解到喀什地区的医疗信息化还十分薄弱,“很难想象,在‘互联网+’的时代,当地很多医院挂号看病还是凭发票,处方还是靠手写。”在边疆地区信息化落后的现实面前,在自身使命感的驱使下,作为一名拥有丰富医疗信息系统设计经验的信息化建设人才,林靖生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南疆,扎营在了喀什。
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是中西亚文化交融的城市、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全疆最著名的古城。初到南疆时,面对着日益复杂的医疗业务、患者服务、医院管理、区域医疗联合体等现状,林靖生急需拿出能够为把喀什二院打造成南疆地区医疗高地,以及建设以喀什二院为中心的南疆区域医疗联合体提供支撑的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方案。
那段时间,林靖生白天赶路调研,晚上整理撰写方案。由于对当地气候水质等环境的不适应,加上每日奔波上百公里在各县调研的疲惫,他的双手双脚长满了湿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林靖生的努力下,喀什二院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填补了南疆医疗信息化等18项空白,信息化程度也达到了北上广东部发达地区三甲医院的先进水平。2016年,喀什二院通过了国家卫计委电子病历应用等级六级评审(单体医院最高级)。“在当时,能够达到六级的医院全国都不超过十个。”提到自己辛勤工作所收获的成果,林靖生颇感欣慰。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武汉封城。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林靖生作为上海援鄂医疗人员奔赴武汉。刚到武汉时,整个医疗队伍只随身携带了3天的物资,这意味着落地后如果没有及时的物资补给,136名医务人员连最基本的隔离服都无法保障。
面对如此棘手的现状,林靖生一边跟上海的相关负责人反映情况,积极争取到了一条上海到武汉的特需通道;一边跟武汉当地志愿者队伍打通了民间物资交换模式,得到了当地车辆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支持和帮助。在“政府+民间”的双重保障下,驰援武汉的医疗救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022年春天,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每天数以万计感染的人等待收治。上海三天就需要完成一座方舱的建设。如何在短时间内建设一个适用于方舱的信息系统?林靖生他们在原有的住院系统的基础上,升级服务能力,满足了方舱医院多医疗队管理及几万人以上医疗收治数据的处理,创新出了一套适用于方舱的信息管理体系。通过对系统的优化升级,林靖生做到了三个步骤快速采集隔离人员信息,实现了应急医疗管理体系下,传染性疾病阳性病例患者的“非接触、少对话、高同步性”的收治要求。
“我们做到了核酸检测阴性阳性比例实时显示,只需一张大屏幕,就可以看清每天的收治情况,”在林靖生他们的努力下,三家万人以上的市级方舱有序地投入了使用。大科学设施的建设者管理者
生物样本在管道中“穿梭”,从放到取全程“脱手”;每块地板都能感知步态,病人摔倒会自动报警;每秒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后台全知道,80多项参数精确监测人体代谢……在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未来医疗”触手可及。
进入瑞金医院35号楼,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映入眼帘。据林靖生介绍,这幢办公楼的全称为“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是他的工作主阵地。
在国家新药研发能力滞后,生产仿制药品居多的情况下,为了支持新药研发,“转化医学上海设施”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级大科学设施。深耕科研领域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林靖生,负责大科学设施的的建设管理工作。
大科学设施建立后,一度面临“有设施无市场”的现象,在黄浦区和瑞金医院通力合作下,成立了“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园区”。一些科学成果得到临床试验验证后,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最终转化成产品,在园区落地。林靖生与相关部门致力于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推进工作,明确了科技人员的类别、模式及奖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突破,共促园区发展。谈到“思南园区”,林靖生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2015年援疆时期,林靖生头脑中对智能机器人有了初步的设想:四方脑袋、细长身体,它灵活的穿梭在病区走道与病房之间进行查房,一天工作12小时不眠不休,不用穿戴防护服,也不惧怕新冠病毒感染。它的名字叫“瑞金小白”。
“瑞金小白”是一台集合了最新IT技术的人工智能医护机器人,林靖生是其发明者之一。因其理念与技术先进性,先后获邀参加2018、2019两届人工智能大会。在武汉抗疫期间,它成为瑞金医院派驻武汉三支医疗队的标配成员,先后被部署在武汉三院、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最危险的感染病房一线进行值守,三项武功傍身的它,是队员们的又一利器。
在完成医疗队行政、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发挥专业特长,带领科研团队在短时间完成机器人的部署工作,林靖生用他的奉献和担当,诠释了何谓专业能力和科研精神。
针对医疗人工智能与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林靖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医院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要以数据为基础、技术为核心、服务为导向。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信息化领域相关产业的日趋成熟,未来智慧医院建设发展将呈现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点。
回归医疗初心,不为了技术而技术,是林靖生投身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立足医疗科技领域履职建言
“踏上政协舞台之前,我眼中的政协委员,就是要多观察多建言。踏上政协委员的岗位之后,我发觉应做的工作远不止于此,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重了。”林靖生如是说。他始终奉行履职与工作内容相衔接原则,致力于推动科技发展、科技创新。
成为黄浦区政协委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带给了林靖生前所未有的新视角。正如他自己所说,政协委员不单单是多看多说,更重要的是调研过程中带来的新思路、拓展的新思维,让他对社会发展、行业发展,有了更加立体多元的思考,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林靖生经常参与政协调研、考察工作,了解医疗领域、科技领域的相关事宜。身为来自医疗领域的政协委员,林靖生表示,自己可以从职业带来的独特观察视角出发,结合医疗领域现状,聚焦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履职建言的切入点。
今年,林靖生将目光投向了抗生素用药问题。在他和同事共同调研、撰写的基础上,他和其他黄浦区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普及民众抗生素用药知识、提升健康教育水平的建议》,以黄浦区为试点区域,希望提升辖区内中小学生以及民众对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的知晓率。聚焦用药问题的他,在提案中建议联合多家医院,举办“抗生素用药知识”公益科普活动,并结合“互联网+”医院,举办公益讲座,提供线上咨询,同时,开展抗生素用药知识普及系列校园活动,增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
立足政协这样一个便捷高效的发声平台,针对社会问题、百姓疾苦、产业发展,都能通过相应渠道,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林靖生说,他将继续提升履职能力,除了立足专业领域发声外,争取在跨界领域也能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6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