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一周丨“国之大者”与“关键小事”
朱珉迕/上观新闻  
2023-06-01 15:38 字号
上周,至少有三件事在上海成为关注重点。它们分涉不同领域,各自关乎这座城市的发展动力、经济活力和治理能力。这三件事相互间看似没有关联,背后却存在一些共通的逻辑和认识框架。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23日,上海市委主题教育专题学习研讨会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即专门增设环节传达学习重要回信精神。
26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多路调研垃圾分类,并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
同日上午,上海举行一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国家、为上海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会上强调,上海应在优化科技布局、抢占战略前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效能,引育顶尖人才、建设人才高地,打造创新生态、激发创造潜能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同一会场——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两天前曾举办另一场高规格大会。24日下午,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此举行,意在表达上海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全力支持。
会上强调,上海要大力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更好引导民营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奋力谱写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三项议题,不同程度关乎“国之大者”。科技创新的特殊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民营经济活跃与否、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能否安心安业,不仅关乎经济发展,亦高度影响社会预期和信心。
强调已有五年的垃圾分类,则被视作“关键小事”——23日的学习会上,陈吉宁专门表示,要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抓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结合起来,努力把垃圾分类升级版打造得更好。
三天后的调研中,他再次强调,应以更大合力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提升工作水平的生动实践,把上海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小小的垃圾桶背后,涉及生态文明重大理念,关乎城市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局,“小事”正是因此成为“关键”、关乎“大者”。多年实践亦表明,“小事”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处理“小事”需要极强的大局观、系统观,要接受从源头到末端全流程的考验,这又关乎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等诸多“大”问题。
陈吉宁在调研中就强调,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需要全面用力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系统化治理,做到全面全程分类收运处置,切实形成系统流程闭环。要强化科技赋能,依托城市数字化转型,与“一网统管”平台无缝衔接,更好提升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过程处置水平。而对“国之大者”的践行推动,亦需体现于一件件“关键小事”上,体现于解决现实瓶颈问题的过程之中,并“以小见大”、推动全局。
如对科技创新,陈吉宁就表示,要聚焦创新活动推动改革,以人才评价体系、科技评价制度和经费支持方式改革牵引创新活动全过程协同,更好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形成具有创新策源意义的“核爆点”。
而对民营经济,他则表示,要结合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企业瓶颈难题,加强分析解剖,找准裉节和根源,促进问题解决,形成新的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规律”一词在上周多次出现。在科技奖励大会上,陈吉宁就强调,要遵循创新规律谋划改革,“把握不同领域和不同阶段的创新规律,持续改进科研管理和组织形式,实施更加精准的加速政策支持”。
把握规律,本身意味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关于垃圾分类,陈吉宁就强调,此事重在源头,不同社区情况各不相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出影响居民规范投放的问题所在,及时优化投放布局、改进服务措施,进一步增强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这背后,也涉及对底层逻辑的认识与理解——随着时间推移,许多重大事务的自身发展、所处环境都在变化。能否精准把握这些底层逻辑,精准施策,将直接影响落实成效。“今天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抓布局就是抓机遇。”陈吉宁在科技奖励大会上开宗明义表示,要敏锐感知变化,深化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带动性科技布局。
具体而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事关国家战略需要的核心领域,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和基础科学、交叉学科及源头底层技术,动态优化完善攻坚重点和突破方向,布局重大科研平台,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同时,要集聚精锐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重大牵引和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
他亦指出,当前要更加注重提升各类创新要素密度,使之集聚耦合、叠加碰撞,进而产生裂变效应。具体而言,上海要实施梯次培育行动,打造更多爆发力强的高增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行业生态;同时打造世界一流孵化器,做强做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孵化载体,畅通“转化—孵化—产业化”路径,不断提升孵化器的服务能级和水平。
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在民企发展大会上亦被提及。陈吉宁表示,上海要坚持实体经济为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向“专精特新”和“高精尖”方向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建立“政策服务包”制度,对锚定未来产业、矢志创新突破、面向全球市场的好苗子,完善专项培育计划和梯度培育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这座城市需要着力营造适合的发展环境,并给出丰富、适用的政策工具。在民企发展大会上,陈吉宁就指出,要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营商环境更加公平、普惠,实现从管理向服务、从单一向集成、从过程向效果的转变,切实解决好企业关心的突出问题。
他一连提到融资环境、市场环境等数个“环境”,表示应构建更加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产品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全面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深入开展隐性壁垒清查整顿行动,围绕关键环节持续清理各类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还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完善服务方式,改进政策执行,推动普惠性政策和服务直接兑现、精准直达,提升政策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实施性。
针对优质企业培育中,他亦指出,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创投基金等投早投小作用,搭建更多公共服务平台,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推动更多重大科技项目、重要应用场景、大企业供应链向民营机构开放,为民营企业进军硬核科技领域牵好线、搭好台、铺好路。
某种意义上,上述“关键小事”及其背后的“国之大者”,都构成了今天“现代化”的重要侧面。这座城市要担纲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这些“以小见大”的事项,都是至关重要的着力点。
文中图均陈正宝 摄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