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 评论
  •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感悟:深化改革开放,赢得历史主动
吉方平/新华社  
2022-11-09 07:38 字号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两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
举办进博会的创意来自党的十九大后。这是“中国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当初,国际舆论对进博会也有不同声音,不乏偏见和怀疑。不少人并不看好中国的对外开放。甚至一些国人也不愿看好这个国家的开放前景。
但进博会一年一年办下来了,并且努力按照最初期望的那样,“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就像拥有14亿人口、拥有世界最大市场的中国一样,纵然要面对风浪、冲击、挑战、偏见,已经走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仍在坚定前行,对外开放的大门非但没有关闭,还在寻求越开越大。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度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明确作出的宣示。在3万余字的报告里,中国共产党告诉世界,中国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中国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言以蔽之,对于开放,中国坚定不移。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这是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担当与智慧。在这个称得上动荡的世界,在全球化遭遇严峻冲击、开放共识日趋弱化的时代,中国的坚定开放,将是带给世界的重大确定性。
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供应链网络、协同高效的生产能力。这是一个令全球市场主体无法绕开并且趋之若鹜的市场。也是因此,这些年,在“脱钩论”甚嚣尘上时,真正的有识之士并未与中国脱钩,甚至要冲破阻挠与中国“反脱钩”。
而在自身面对种种考验冲击的时候,这也将是中国带给自身的重要确定性。
2020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浮出水面。一些人有意无意将此误作“向内”甚至“封闭”的信号,以为“自顾自”会有好日子。个别煽风点火的舆论、个别不合时宜的手势,一度令人担忧。
中央对此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正如总书记曾一再重申的,中国始终坚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
打开大门,方有广阔天地。同样地,打开大门,也在倒逼着自身的不断革新。中国历史上,封闭曾经带来过惨痛教训,僵化、保守也曾带来过惨痛教训。走出困顿、实现飞跃,靠的是开放、是改革。
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开放。几十年来,正是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让中国实现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正是这个关键一招,让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
正是这个关键一招,让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世界,让中国把握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不断掌握发展主动权。
中国很清醒地知道,脱钩,意味着失去当下、失去未来。真正的自信,来自于高水平开放,来自于深层次改革。当周遭环境充满变局的时候,当外部舆论不无杂音的时候,主动开放、主动改革,就能把握住历史前进的方向,就能展现出一种历史主动。
掌握历史的主动,必然意味着顺应历史的大势。其中,一定包括坚定不移“反脱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新征程上一条“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走好这段新征程,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这段“前途光明、任重道远”的征途已经开启,我们将再度体会改革开放之于中国的特别分量。
这是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是一项关乎未来的选择。我们一定会把这条路走得更稳更好,给予历史郑重的回答。
(原题为《深化改革开放,赢得历史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感悟③》)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4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