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访政协之友社社员章和轼:弘扬海派文化,感悟别样人生
政协头条记者 谢 臻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08-26 10:03 字号
章和轼 永久自行车企业集团首任理事长 香港南洋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经过多年对海派文化的追求和发扬,章和轼对退休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他在自己的随笔中从容写道:“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宽容,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微笑前行。善待自己的暮年才是应持的人生心态。不少人沉浸在活力养老、健身养老、健康养老的暮年生活中,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老年最大的幸福。继续将自己的才华与专业奉献给社会和下一代,也是老年人夕阳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笑迎暮年,创造养生的新境界。”
《讲讲外滩18号和张瑗玲女士》是章和轼最近被刊发在新媒体“今日头条”上的一篇长文,洋洋洒洒6000余字,这位七、八、九三届老政协委员,作为参与修缮、保护、运营这栋老建筑的亲历者,为读者穿越时空,回望了外滩18号的前世今生。文中各种绘声绘色的细节刻画,不禁让人身临其境,在为海派文化点赞的同时,更对章和轼这一辈人身上展现出的上海城市精神肃然起敬。
章和轼的工作履历颇有传奇色彩,从上海自行车厂第9任厂长、永久自行车企业集团首任理事长,到赴港10年担任香港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参与香港上实控股上市;兼任香港南洋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筹建和管理“香港最佳酒店”香港南洋酒店;再到上海四季酒店业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上海四季酒店筹建处主任,负责筹建和管理了世界上第55家国际奢华型著名品牌的四季酒店项目,严格招投标、廉洁自律、严格工程管理,节省1000多万美元的投资成本,成为上海建筑行业的模范,成为“国家银质奖”的优质资产酒店……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这份履历好似上海改革开放的缩影,行稳而致远。
伴随着上海的发展而成长,章和轼的身上也留下了丰富的时代烙印。这其中,作为大国制造业人的工匠精神,则最为耀眼。
1986年12月1日,全国第一家自行车生产企业集团——永久自行车企业集团宣告成立。永久自行车企业集团是以上海自行车厂为龙头企业组建的跨省市松散型企业集团。作为上海自行车厂厂长、集团首任理事长,章和轼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永久自行车企业集团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激励下,章和轼和他的同事们带领着永久,始终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先,人有我强”的思路,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努力整顿扩散联营,坚持联营永久车标明产地,保护知识产权。并于1987年就着手成立了进出口办公室及生产准备室;同年,和其他公司发起组成工贸联营的上海自行车进出口公司,与轻工业局、财政局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实行超额分成。与此同时,为加强科技开发,成立厂办自行车研究所;为扩大出口,在蛇口与港资、台资合资成立“亚洲自行车有限公司”;为加强销售和售后服务,成立永久自行车联销公司;为提高产品质量,全厂动员,整顿技术工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1000”分验收……在深化国企改革中,上海自行车厂实行厂长负责制,紧紧抓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双增双节、调整产品结构、组建企业集团、扩大出口、多创外汇等,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全国自行车行业的排头兵。
之后,即使离开自行车厂远赴香港,即使从事酒店建设和管理行业逾30年,即使退休多年,章和轼最为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个几乎被每个上海人都爱着的“永久”自行车。他与40多位永久老职工,花了四年工夫,回忆上海自行车厂和永久牌自行车创业的峥嵘岁月,写下187篇文章,110多位退休职工自筹资金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永久故事》于2020年出版,谱写了中国工匠的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新书出版之际,章和轼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在自己的随笔中忘情写下:“老永久厂已有80多年历史,永久品牌与共和国同龄,也有70多年历史,他们为中国自行车创造了奇迹,多少个‘中国第一’都出自永久,弘扬永久企业精神与当今鼓励中国制造有着辉煌的共同目标。上海作为老的轻工业制造业的中国发源地,完全应该将这些宝贵资源留存下来,发扬光大。”
去年年底,一位30多年来收藏了近70辆“古董”级自行车的上海“老爷叔”,引发了媒体的关注,而这位老爷叔面对镜头的一番话,更是让许多人知道了章和轼——“我们老厂长几十年来一直有一个梦想没有实现,那就是希望上海能有一家自行车博物馆。这个现在也是我的梦想……”这位“老爷叔”口中的老厂长正是章和轼。怀抱着这个梦想,章和轼多次以政协委员和政协之友社社员的身份,建言在本市旅游区筹建自行车道、自行车表演和比赛场馆、上海自行车博物馆、国际及中国自行车知名品牌展销一条街等设施。他说:“我想这应该与留下中国工业遗存的精神相一致,也一定会得到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会和上海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弘扬中国自行车制造王国的创新精神,传承中国工匠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美德,使之在新时代发展光大。”
年近耄耋的老先生言行如一,不久前还与永久厂老同事们一起骑上多年未骑的永久车游百年老街新华路,弘扬自行车文化,在让年轻人了解老上海的历史,了解老上海的过去和现在的同时,更为创造一个新上海的崭新明天奋斗着。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即将退休的章和轼结识了张瑗玲女士,两人一见如故,他欣然接受了张瑗玲的邀请,成为外滩18号的高级顾问,自此,章和轼与上海的老建筑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拓上海高端涉外会所,不仅对当时上海改革开放很有意义,更重要的,这是一个保护上海历史建筑的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章和轼不仅能对外滩18号的历史如数家珍,更是在大楼保护修缮改造工程中,与意大利Kodak Studios 建筑事务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柏诚机电设计公司、上海大栋工程管理公司、上海装饰集团公司等一批中外著名公司和能工巧匠的接触中,加深了对老建筑独特魅力的认识。他由衷感慨:“上海老建筑是一本历史教科书,是会说话的艺术。它述说着上海滩的昔日辉煌、也展现今日魔都的动人魅力。”
由于对历史建筑的热爱,10多年前还应刘素华女士之邀出任高级顾问,在番禺路129号参与修缮保护邬达克旧居,在邬达克文化中心参与邬达克文化月活动。从此,章和轼认识了一群老洋房、老建筑的发烧友。发烧友们不顾炎夏寒冬,风雨无阻地活跃在街头巷尾,记载、传承着百年上海万国博览建筑的魔都魅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章和轼。他通过自己的文字,向读者介绍着这群可爱的人,他这样写道:
“他们让年轻人了解上海的过去和现在,令人更加热爱上海这座城市,激发起建设新上海的动力。这支队伍叫:‘老洋房发烧友’。他们大多是老年人,带头的是熟悉上海建筑的设计专家。他们经常出现在上海街头,讲述老洋房、旧建筑历史故事。他们甚至在疫情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市民,出没在深街浅巷,讲述那些老洋房和老建筑里尘封的人文韵事,和历史故事。值得庆幸的是,这项活动,也有年轻人参与。他们的活动,使人们更加了解上海,这座从半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城市之历史,讴歌了那些为民主自由、人民解放、城市新貌奋斗终生的人士。”
经过多年对海派文化的追求和发扬,章和轼对退休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他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夕阳路上能走多远,取决于自己的体质和心态。体质是先天基因赋予的,也是后天锻炼形成的;心态则是自己可以调整的。章和轼在他的随笔中从容写道:“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宽容,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微笑前行。善待自己的暮年才是应持的人生心态。不少人沉浸在活力养老、健身养老、健康养老的暮年生活中,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老年最大的幸福。继续将自己的才华与专业奉献给社会和下一代,也是老年人夕阳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笑迎暮年,创造养生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