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代表委员建议进一步推进上海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王闲乐/解放日报  
2022-01-20 09:36 字号
去年11月,位于上海大宁的一家购物中心正式开业。当日店内一户商家开张,彩狮送上寓意“生财”的生菜一枚。 蒋迪雯 摄(资料照片)
两会前夕,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年末,全市新设企业46.52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平均每天诞生企业2174户,每千人新设企业18.7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居高不下的创业热度,让上海截至2021年年末的企业数累计达到267.24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0.8%。相当于每千人拥有企业107.4户,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上海不断花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上述数据正是生动写照,也引起代表委员们关注。大家表示,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越来越多企业青睐上海,说明上海营商环境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强。
与政府打交道
而今更通畅便捷

去年年末,上海优化营商环境5.0版正式推出。很快,相关委办局的配套措施就出炉,涉及市场主体准入准营、市场主体变更退出、高质量便捷化政务服务、高水平服务型市场监管等多个维度。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艾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柯丁看来,上海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关键是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制度改革为核心。“从1.0版发展到5.0版,不断出台新的优化举措,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非常注重市场主体的感受,借助“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让企业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更加通畅便捷,“便利的贸易投资、高效的行政效率、完善的法治体系,这些都是上海对企业的重要吸引力”。
“大家都夸上海的营商环境好,背后提供服务者的素质非常重要。我始终认为,需要优秀人才的不仅是企业,还有政府部门。”市人大代表、上海苏河汇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钥说,正是因为上海有一批优质人才在提供管理和服务,才能真正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提升城市魅力,吸引更多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朱柯丁也表示,疫情防控就是对营商环境的一场“大考”。面对疫情给城市经济带来的冲击,上海不仅政策跟进得快,执行效率也高,疫情发生之后很短时间内,抗疫惠企“28条”、企业复工复产指南,以及“一企一策”企业个性化解决方案纷纷出台实施,充分体现出上海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营商环境”。
扶持中小微
多想一想多听一听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上海经济的主打特征是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总部型经济、流量型经济。与之相对应的,就应该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结构。相比于体量大、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型企业,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能级,是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思考的问题。
“去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市场主体已达到1.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户,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微企业。上海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也是中小微企业。”罗钥说,中小微企业对营商环境的需求大多是普惠性的,如减税降费这类可以直接影响企业收入的政策,“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出台政策时更加精准,多为它们想一想,多听一听它们的需求。”
在朱柯丁看来,中小微企业需要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部门应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治理和整顿针对中小微企业设立的“隐形门槛”,逐步开放中小微企业投资领域特别是“新基建”重点行业和项目,还要保持相关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然后是需要有活力的政策环境,在政策制定上,要秉持开放、公平、共赢的原则,用科技金融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为此,他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政策,鼓励高技能人才、技工人才走进“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完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体系,落实和完善人才的岗位补贴政策,并加大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的保护。同时,要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金融环境问题,缓解中小微企业投融资难现象。“比如,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严禁对中小微企业随意减少授信等‘一刀切’做法。”
不少代表委员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政协委员、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珊珊建议,依靠高校等第三方力量,打造出“上海法治指数”,用“专家+民众”,“定量+定性”的方法,对上海法治状态进行全面、持续评估,并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
激活“存量”
培育更多“专精特新”

“高质量发展需要优质企业,也需要优质的企业生态。”罗钥说,企业需要的服务型生态包括了为其提供服务的机构、投资机构等,需要政府部门牵头,为企业搭建起相应对接平台。他表示,上海仍存在着一些顶层好政策出台,却迟迟无法落到实处的现象,企业生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罗钥特别关注到企业生态中对企业家的扶持问题。“企业家和商人还不太一样,他们往往在某个领域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得好,可能就会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军者。”罗钥说,对很多中小微企业来说,企业家就是它们的核心,上海要培育更多“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势必要挖掘出更多优质的企业家。
但是,当前对潜在企业家的发掘和培养力度都存在不足。对此,罗钥建议,上海在引入高端产业、狠抓招商,提升“增量”的同时,也应当采取相应扶持政策,激活“存量”——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去重视内部创业,鼓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内部创业、成为企业家,这就有望孵化出更多更好的中小微企业,不断提升市场活力。
(原题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升级至5.0版,代表委员建议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要优质企业,也要优质企业生态》)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