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全员出动、一人多岗……上海医务人员筑牢疫情防控底线
黄杨子、侍佳妮、顾泳/解放日报  
2022-01-17 14:02 字号
上海昨天新增3例无症状感染者,与新冠病毒的赛跑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急转运、疫苗接种、隔离点管理,疾控中心流调人员等拼尽全力,开启“白加黑”模式筑牢上海疫情底线。
高频“接单”
通宵一个接一个

此轮疫情严峻复杂,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加强针接种的繁重任务叠加疫情防控的压力,行政管理人员、应急转运队员、核酸采样队员……每个人都拼尽全力进入“白加黑”状态与病毒赛跑。
国内本土疫情反复,公共卫生科科长潘玮每天在线的工作群“接单频率”越来越高。作为“2+12”管理的落实者,她每天需要应对数个工作群里10余个信息组下发的数据,细筛信息,剔除重复、修订信息,与街道和被管理人反复沟通,形成最终名单。
随后,院感科科长杨吉倩、护理部主管黄莺“接单、派单”,负责采样工作的闭环管理。“我刚才好像意识模糊了。”连续高强度工作36个小时后,潘玮的身体承受能力已近极限,在同事强烈要求下,她才趴在工位上短暂休息片刻。
14日晚上,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商场进行“2+12”管控。“大单”落地,这一晚,中心主任毕芳芳和副主任计秋萍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应急采样队员迅速集合,通宵达旦,终于在15日清晨之前完成近900人的核酸采样任务。
16日,零点刚过,应急采样队兵分两路,队员毕潇、刘娟在居民区一家一户地上门采样;另外一队由门办主任侯雯带队,带领队员黄玉珍、刘娟、陆冰集结出发前往辖区内写字楼管控,凌晨5点多才结束……又是一个通宵。
高强度工作
几乎每天“倒时差”

“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都很辛苦,不敢让别人代替自己加班。”虹口区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张静介绍,中心共有15名检测人员,分为5个小组倒白班和夜班,24小时不间断进行核酸检测。检测人员上班时间不固定,昼夜颠倒,几乎每天都顶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倒时差”。
近期,入境隔离人员以及协查中需要做核酸检测的密接、次密接和高筛人员不少,这些检测全都要由区疾控完成,每天的核酸检测样本平均有1000多个。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之外,微生物检验科还要承担辖区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检测,比如学校、养老院内发生呕吐、腹泻、流感疫情,样品也会送来,任务繁重。
看不到室外的封闭实验室里,机器24小时响个不停。再冷的天气,这里都要开冷风空调,因为检测人员穿着一整套密不透风的三级防护装备,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五六个小时,出来时汗流浃背。张静印象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下午5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8点。
按规定,送到实验室的新冠病毒检测样本,必须在6个小时内出结果。实验室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用这种检测手段,实验流程至少需要4小时。算上实验前后登记录入、整理报告、核对等繁琐细致的工作,6个小时刚好够出结果,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十几个小时一个班头,大家只能抽空出去吃饭、喝水,有时一批样本刚检测完,下一批又送来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24小时服务
背后是加班加点

杨浦区中心医院内,核酸检测量近日激增。感染疾病科主任王斌告诉记者,检测点24小时向市民开放,最近无论双休日还是周中,检测量都明显增多,“1月13日达到1500人,1月14日达到2800人,1月15日达到3000人以上,除了社会人员,‘2+12’社区健康管控人员的核酸检测任务也在其中。”
为应对激增的核酸检测量,杨浦区中心医院增设信息登记、采样窗口,提供24小时服务,还建立了一支应急采样队伍。“每天下午4点到晚上8点是核酸采样的高峰期,这段时间排队的人特别多,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错峰来采样。”王斌说。
在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障日常的诊疗工作之外,医务人员还加班加点忙碌在疫苗接种点,每天接种疫苗达到1000剂次以上;密接和次密接转运、“2+12”管理、上门核酸采样持续24小时运作,片刻不停……“全员出动,一人多岗,多线作战,用尽全力。我们希望,自己的付出与市民的理解配合,能尽早让这座城市恢复往日的平静。”中心主任毕芳芳说。
中心采样队员谭云霞凌晨工作结束后,回到单位就在办公室休息,白天被召集时再次投入工作;采样队员倪箐琳从疫苗接种点工作回来后,又马上投入了上门采样的工作……
采样队员毕潇在朋友圈发布的一则消息,引来不少圈内人共鸣,“昨晚和娟姐通宵,只希望市民朋友能及时开门。”毕潇道出了所有基层工作人员的心声:遇到流调,期望大家再耐心一些,等等“大白”上门,齐心协力最终跑赢新冠病毒。
(原题为《全员出动,一人多岗,多线作战,拼尽全力,上海医务人员筑牢疫情防控底线 他们“白加黑”,只愿市民“早开门”》)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