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凤懋伦:贯彻生态理念,建好“五个新城”
凤懋伦/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2-01-11 10:23 字号
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打造上海未来发展重要增长极、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上海面向未来再出发的新机遇。
面对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按照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上海面向未来再出发的历史高度,思考和谋划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关键一条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将新城建设成生态文明引领区。
建设生态文化先导区。在新城建设中,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生态文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营造“和谐共生,绿色永续”的社会氛围,确立“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科学原则,培养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行为习惯,承续上海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与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而落实到新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新城成为生态文化先导区。
同时,要把人的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素养培育融入新城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的全过程。新城要充分利用人口形成之新所提供的有利条件,着力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抓起,也要抓住人口导入契机,从成人的社会教育抓起,从招引之初即宣传和强调绿色低碳生态生活的理念、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并辅之以一定的措施制约,并在全社会进行持久的宣传和全力推动践行。
建设生态技术先试区。新城建设最现代的未来城市,就要争“吃螃蟹”,在新城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孵化和率先采用,向人们展示未来生态之城的形象。一方面,要筛选能够体现未来发展趋势的生态科技研究项目,成为先进生态技术的研创中心。另一方面,要将具有实际运用价值和经济可行性的生态技术率先在新城建设中落地试验和应用,探索经验,发挥应用上的“中试”作用。
建设生态规制先创区。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被称之为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以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行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难以适应这种新情况,难以满足这种新变革新要求,规制和政策措施的创新不可避免。
新城建设要在生态规制先创区建设上下功夫,在融合修订和创制规章制度与政策措施上作出新探索,包括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市民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比如,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各地各部门开始关注单位产出的碳排放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水平,碳均和能均等指标可以在新城尝试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又如在项目环评中能不能增加碳排的“一票否决”,一个新上项目,如果增加的碳排量,无法通过各种办法实现碳排的平衡,项目就不能上。再如,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和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将新城的人口政策与人才结构、绿色发展和“双碳”挂钩,科学确定人口规模。试行绿色发展奖惩制度,推动和引领低碳环保、科技运用、材料运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另外,正在制定的作为衡量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体系的“上海指数”能够在新城先行先试。
生态生产先行区。新城既要在产业规划上布局生态产业的发展,又要在各业生产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推进绿色生产,落实“双碳”措施,实现“双碳”目标。从产业布局的角度看,一方面,生态产业作为未来的新增长点,在新城不仅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具有后发优势,举足轻重;另一方面,生态产业不仅限于传统的第二产业,还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关键是新城要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禀赋、既有经济与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其他各方面条件综合考虑,扬长避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产业。
从绿色生产或清洁生产的角度看,涉及生产过程和产品两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着重于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产品的迭代升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路径与措施的实施,实现物料和能耗最少的生产活动的规划与管理,同时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循环利用,无废生产。对产品而言,要通过生命周期分析,使产品从原材料取得直到产品的最终处理过程中,将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到最低。这方面,新城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探索和实践。
(本文作者系上海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