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评论
- 收藏
读何宁《上海名单》:一段温馨与苦难交织的历史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12-03 14:47
字号


2021年6月,北京友人、旅美油画家何宁赠予我一本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新著《上海名单:我和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的故事》。说起来颇有缘分,因前两年在京出席一个画展而交识何宁,也许是因为年龄相仿,所以交谈甚为投缘,得知何宁是个挚爱绘画、做事严谨、忠于职守的艺术家。何宁告知我,近年来一直在做文创项目,即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名单墙”,将要出版一本书。我酷爱读书,便不揣冒昧向他“索取”,何宁答应了。
两年多时间一晃而过,其间,何宁在京沪两地来去匆匆,虽然有微信联系,但始终没见上面。何宁很讲信用,他要了我在沪的居住地址,用快递方式直接将书送到我手里。拿到此书,一看品相,精美别致,图文并茂,叙事清晰,而且版式疏朗,印刷考究,特别是史料翔实,并附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的犹太难民名单墙”的全部名单,足见其价值非凡。
通读全书,才知何宁与二战期间“逃亡上海的犹太难民”的交结长达20多个年头。全书叙述没有佶屈聱牙,文字通俗易懂,在开首的章节中,先用提问的方式,用五大问题阐述“需要费点儿唇舌才能说得明白”的这段历史,这样纲举目张、提纲挈领,让读者兴趣盎然、有滋有味地读下去。追溯对犹太民族历史的关注,何宁是从1998年受《洛杉矶犹太新闻报》主编菲尔·布雷泽先生之邀,陪同他接受上海电视台在美的采访,讲述二战期间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了躲避纳粹德国的大屠杀而逃亡上海的真实经历,完成片名叫作《亡命上海》的纪录片。得益于这段经历,何宁对犹太题材的关注一发不可收,无论是绘画作品、小说创作,还是历史研究、犹太教义,他都浸润其中,大有斩获。俗话说得好:“少年多读名篇,青年多读大书经典,中年多读专业书。”在赴欧美期间,除了对绘画事业的追求,他更注重辨彰史学、考镜源流,明白“天地行旅,百代过客”,艺术的外延固然重要,但内涵则是灵魂,艺术之光映照生命之火,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比任何东西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闪亮人性之光,虽然微弱,却永远不灭。
机缘来了。2002年初夏,何宁在洛杉矶接到一个国内长途电话,原来是上海虹口区外事办公室负责人陈俭(后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打来的,他是几经周折才找到何宁,谈及虹口区招商引资,包括保护虹口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犹太难民逃亡上海亦是重要议题。这次电话中,何宁说起在犹太大学无意间得到在上海5000个犹太难民名单,提起设计和建立难民名单墙的设想,一下子引起陈俭的兴趣。之后,全书写到如何经历各种波折、前前后后花了20多年时间终于建起“犹太难民名单墙”的故事,其中有区领导、设计公司、制作单位、安装施工和中央美院师生雕塑建构以及原上海犹太难民索尼娅等外籍人士的各种真实经历,可以看出,没有作者的亲闻亲历、亲记亲录,这段历史也许会沉埋在历史尘埃中。如今,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之余,再读其碑字名单,犹如一部“活字典”,甚感沉重、压抑,它铭刻了一段温馨与苦难交织的历史,将观众与读者引入一个沉痛、深邃的世界,时时在告诫后人“毋忘历史”!
应该提一下书中的一个细节:当年为寻找适合展馆要求的展览设计公司,出动各路人马却不尽如人意,后来让何宁推迟回京、选择几家博物馆再转转看看,结果因路况等原因而“错了三次”,没有抵达浦东的几个博物馆而意外地找到浦西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结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找到布展城市规划展览馆的上海汇展公司和艺术总监林勇,由此展开“心有灵犀”的亲密友好、细致严谨的合作。这个细节我是相信的,因为我熟稔城市规划展览馆,多次聆听讲解员讲述犹太难民后代来上海“寻根”的真实故事。现在何宁著书立说,记录和复原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欧洲犹太人逃亡上海、躲过纳粹种族灭绝的大屠杀的珍贵历史,而名单墙上镌刻了近1.4万个当年逃亡上海犹太难民的真实姓名,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记录活人和以拯救为主题的纪念墙,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难能可贵,功德无量。
时间是文学艺术、美术作品、文化遗存的最严厉的判官。有许多大红大紫的作品,在岁月的磨砺中却渐渐褪色,但读了何宁的《上海名单》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真实记录,其留存人间的文字、图片,包括犹太难民的名字,却不会因历史过往而色泽暗淡,反而会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如同一篮鲜花、一片绿叶、一朵花蕾,那样静观耐看,让人思绪万千。确实,阅读是一种“终身旅行”,读何宁的《上海名单》,唤醒一段难忘的历史,亦写下珍贵的“精神笔记”。
责任编辑:杨一宁

- 3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