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复旦附中这堂思政课打动了学生心
龚洁芸/解放日报  
2021-09-26 08:20 字号
“如果请你设计一个‘中国梦’的圆梦场景来拍摄,你会怎样设计?”
“如果我是编剧,我会设计这样的场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不再受人压制。”“在我看来,‘中国梦’就是全球化交流得以实现,我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是一堂与众不同的思政课。日前,在“聚焦新思想铸魂育人,增强高中生‘四个自信’”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主题教研活动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10)班的学生畅所欲言,描绘着祖国美好的蓝图。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试教试用学校,复旦附中和奉贤区曙光中学率先探索了读本教学的具体路径。在这堂公开课上,来自复旦附中和曙光中学的四位思政老师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读本,体悟原理,联系实际,畅想未来。
复旦附中老师黄英樱从学生在阅读读本时提出的问题引出“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议题,分三步走开展教学活动;复旦附中老师陈丽娜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点明当天课程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引导学生分析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让学生明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曙光中学老师胡容鹰和诸丹萍,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了重要时间点对中国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读本,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支柱,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去年,复旦附中承担了读本的试教试用工作。作为国内首先在中学开设大学课程的高中之一,复旦附中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常态化的教学研讨、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大学教师与高中教师同课异构、说课交流。
复旦附中思政教研组组长丁恒介绍,全校学生在每周五早晨的“读本晨会”中会分小组、分专题,学长引领学弟学妹,一起读读本。“课堂教学中的读,是‘读本三读’中最核心的部分,要引领学生再读读本教材,还要读场景,还原场景。”丁恒说,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议题和场景,将理论与现实国情紧密连接,同时对于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鼓励尝试进行对比研究,在更有挑战性的情境中,生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此外,复旦附中还在每周三下午的“大学微课选修”课程中,借力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广大附中学子提供更加高位的课程资源,希望打造一个有梯度的课程学习架构,以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为指引,探索多样化、螺旋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课程。
复旦附中的这一教学探索,对于沪上其他高中有着借鉴意义。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道雷认为,给高中生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对于高中思政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新的尝试。“‘00后’是和高铁、人工智能一起成长的一代,让他们读懂读本,同时真正理解内涵,需要老师们花心思去备课,用他们听得懂的语句和场景来创新教学。”宋道雷说,四位执教老师把宏大叙事与历史细节相结合,把经典金句与具体场景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教学的创新之路,落实新思想铸魂育人,帮助新时代的高中生树立“四个自信”。
(原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中学课堂 复旦附中这堂思政课打动了学生心》)
责任编辑:谷钦慧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