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虹口区政协伍爱群委员工作室履职札记:让“高知”沾满泥土
政协头条记者 戚尔达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8-10 10:03 字号
【编者按】
7月30日,上海市政协向16个区首批达标的110家“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集中授牌,此举表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打响“协商于民”品牌活动正式启动。
推动政协委员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上海政协系统早在2006年就迈出了探索的步伐。目前,全市各区222个街镇均建立了政协委员街镇联络组(站),近90%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和市、区政协委员就近加入各街镇联络组(站),逐渐形成了“零距离协商”“协商议事厅”“亮就亮吧”“协商在一线”等一批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特色平台。
在全市各街镇统一打造“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旨在推动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现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把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建设各项工作,需要进一步打好底色、提升成色、彰显特色、增强亮色,需要进一步树立履职标杆、发挥示范效应、打响工作品牌。
近期,本报组织记者深入本市部分政协委员街镇联络组(站)蹲点,就此采写一组纪实报道。

“我们工作室第一次到街道了解情况,居民好像都拿我当‘外星人’看。”回想起那场调研,市政协委员、经济委副主任,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虹口区政协常委伍爱群仍记忆犹新。
去年9月10日,虹口区政协伍爱群委员工作室获准设立,地点就设在伍爱群委员所在单位同济大学,在虹口区政协指导下开展工作。
“首秀”不无尴尬
“本以为到社区街道会很顺利,没想到一开始就被当作‘外星人’看待,居民不太乐意敞开心扉说实话。”伍爱群笑言道
去年10月16日,针对北外滩开发建设推进过程中“对标全球开展设计、提高施工质量、推动周边环境整治”议题,伍爱群同数位虹口区政协委员一起走访北外滩滨江沿线。这是虹口区政协伍爱群委员工作室成立后的“调研首秀”。
“北外滩的建设要实现高标准,就是要盯‘细节’,细节在哪里?就在周边环境。”伍爱群说,他和蒋红心、吕生权、吕毅、陈永法等几位参与调研的区政协委员共同讨论,然后向区政协提出调研设想,得到区政协支持。委员们约定先分头排摸情况,之后再聚在一起合计。他们走进商铺与商户交谈了解情况,来到街道活动中心同居民们谈心。
工作室这次“调研首秀”,开局不无尴尬。“本以为到街道调研会很顺利,没想到一开始就被当作‘外星人’看待,居民不太乐意敞开心扉说实话。”伍爱群笑言道,“说来其实也简单,因为我的‘上海话’不过关。”在欧阳路街道活动中心,面对街道请来的20多位常年在此居住的周边居民,伍爱群的普通话表达,让他和居民之间隔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伍教授是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常委,是同济大学的大教授,还是航天科学家!平时可忙咧,到咱们街道来一次不容易,请大家配合他的调研。”街道方面对伍爱群的介绍本出于好意,却无意中更加深了隔阂。居民们用疏离乃至有些警惕的眼神看着伍爱群,没接话,没回应。
“同济的专家搞研究怎么搞到我们这儿来了?”“是不是我们这里要动拆迁了?派专家来摸情况?”“政协委员?就是开两会的领导吧?跑社区来做啥?”居民们私下议论。
“我来上海也有不少年了,上海话我能听懂,说不来,只能用普通话和大家聊。作为政协委员,之前来咱们街道、社区少,所以大家对我陌生,说明我的功课做得还不够。”伍爱群一席话,让居民的眼神“柔和”了不少。
“你是大教授、科学家,可这里都是些‘鸡毛蒜皮’的问题,我们也说不出有水平的话啊。”原来,居民有顾虑。
“我还是政协委员哪!委员调研,最想听的就是社区的‘鸡毛蒜皮’,就是大家的‘七嘴八舌’。”伍爱群坚定地说。
整整一下午,3个多小时,伍爱群在欧阳路街道收集了有关北外滩环境整治的40余条原汁原味的“居民想法”。临走时,居民们对他的称呼从“大教授”变成了“委员老师”,欢迎他时常来走走、坐坐、听听、谈谈。
从去年10月到12月,3个月时间里,伍爱群工作室成员对北外滩区域内商务楼宇、沿街商户、建筑工地等场所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不定期调研,紧盯生活垃圾收集容器设置不规范、建筑工地不文明施工等现象,离开时总能抖落一身尘土。在区委统战部支持下,工作室邀请数位区内统战系统成员一同参与,围绕环境整治中有关提升施工质量、避免安全问题、提升环境质量、优化交通线路等提出想法。最终,一篇有关北外滩周边环境整治的社情民意信息形成、提交,并很快得到区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肯定,不少建议正在逐步化为举措。
“对我们来说,相比提出建议,了解情况、找到问题更难。真实情况,在职能部门提供的材料里,更在居民你一句我一句的‘七嘴八舌’中,我在欧阳路街道遇到的困惑,其实团队其他成员也都遇到过。”对团队的“弱点”,伍爱群并不讳言。
“高知”扎进基层
“工作室建立伊始,大家便达成共识:既然加入了政协委员工作室,就得真正像政协委员那样,一头扎进基层,浑身沾满泥土、洒满露珠。”
要说这个委员工作室的特点,“高知”二字最可概括。
虹口区政协伍爱群委员工作室,目前共有9位成员,其中4位是城市建设学科教授,4位是航天科技领域学者,伍爱群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在两个领域都是专家。此外,根据议题需要,工作室还会邀请熟悉议题涉及领域的区政协委员、统战成员加入。
这个特点带来的利弊,伍爱群从一开始就很清楚。“高知”能保障调研成果与质量,但稍不留神,就会让一个政协委员工作室变成“智库”。“如果只想组建智库团队,哪能挂上‘政协委员工作室’的牌子?由高级知识分子组成这个工作室,说到底还是‘政协委员工作室’,为的是主动收集和反映民意,通过建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多种形式,为区域发展出谋划策,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聚‘高知’促‘高质’,这也是工作室的初心。”
“工作室建立伊始,大家便达成共识:既然加入了政协委员工作室,就得真正像政协委员那样,一头扎进基层,浑身沾满泥土、洒满露珠。”工作室成员、虹口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吕生权说。
近一年来,工作室内的委员和专家人均3次走进基层听居民声音,采集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城市安全风险防控建言线索近400条,围绕建立健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展民主监督并提交了专项报告;就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20多篇高质量社情民意信息,均得到职能部门采纳。
在群众呼声中找线索、提建议的同时,伍爱群也不忘发挥好这支“高知”工作室队伍的智力优势,在促进国家卫星通信领域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了大量高质量建议,对相关工作推进具有积极作用。在疫情防控、产业链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市政协、虹口区政协也时常收到来自工作室的高质量建言成果。
“国家需要什么、上海需要什么、虹口需要什么,我们就抓紧时间研究、撰写。当政协委员,这就是义务。”伍爱群说,“非常庆幸工作室有这样一群伙伴和战友,大家连续熬夜是家常便饭,有时讨论得累了,就在会议室里眯一会儿,缓过来,继续奋斗!”
“杰出”只是起步
下一步,工作室要完善功能建设、形成更加细致的协商活动计划,使工作室成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更有组织、有计划
7月20日,在人民政协报社组织的一次全国性评选活动中,虹口区政协伍爱群委员工作室获评为首届“杰出委员工作室”。
“对我们来说,眼下最紧要的是守住初心,继续前行。”当晚,大家在工作群里展开了一次关于工作室下一步发展的讨论。
“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本职工作普遍繁忙,深入基层会占用一定工作时间,而且还难免占用一定私人休息时间甚至陪伴家人的时间,因此做好各方面的平衡与协调十分重要。”从推动工作室高效常态化运转角度,工作室成员、虹口区政协委员蒋红心抛出议题:“分工要更加明确”“可以考虑与居民增加线上交流”。
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终达成共识:下一步,工作室要完善功能建设、形成更加细致的协商活动计划,使工作室成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更有组织、有计划。“作为工作室负责人,更要努力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伍爱群与大家共勉,“我们要齐心协力擦亮‘杰出’品牌,砥砺履职初心,努力做到建言建在关键处、议政议在点子上。”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