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评论
  • 收藏
“阳光育人”计划14年:搭平台聚集能量,铸品牌广结硕果
政协头条记者 刘毅、通讯员 杨静漪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4-20 09:35 字号
图为签约仪式现场 金 松 摄
少数民族学生接受职业规划培训 金 松 摄
“阳光育人”计划大事记
■ 2007年年初,“阳光育人”计划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 2010年6月,“阳光育人”计划推进小组举行首期学生毕业欢送会。第1期1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加入计划的3年后,顺利结束学业,奔向新的人生征程
■ 2013年4月,“阳光育人”计划第7期师生见面会举行,突破了签约10名学生的计划,翻开了新篇章
■ 2018年5月,“阳光育人”计划走进新疆昌吉,向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位高考学子各捐赠助学金 6000 元,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
■ 2019年10月, “阳光育人”计划走进喀什,为巴楚第六小学捐赠10台电脑,创建多媒体教室,并认领200份巴楚小学生心愿,捐赠1000册图书
“培养一位少数民族人才,就播下了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作为“阳光育人”计划项目的发起人,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田新民始终在为这项计划而不断努力。他说,“阳光育人”计划不仅仅是在帮困,而是关注和支持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一座架在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桥梁,打造一个让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
4月17日,“阳光育人”计划第14期签约仪式在市政协举行。从2007年年初至今,“阳光育人”计划已走过14年光阴,持续温暖着少数民族学子。同时,该计划立足上海、辐射全国,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了更远的地方。
搭平台:各族师生交流互动“结对子”
“2018年夏,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我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上海交通大学传播学专业。今年,我将选择法语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阳光育人”计划第14期学生、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麦瑞·努尔兰身着民族服饰,上台作自我介绍和分享发言——
这位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女孩,曾以团长的身份带领“暑期社会实践团”,用镜头记录日新月异的新疆。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针对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抗疫的不实报道,她在学校参与了“新冠疫情全球背景下的西方媒介报道偏差与国家形象建构”课题调研,为更好地建构国家形象建言。
在“阳光育人”计划第14期签约仪式上,来自上海市各大高校的20名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与20位优秀企业家导师、助理导师完成了签约结对。学生们的质朴与奋进令人动容,导师们的大爱与风采也让人印象深刻。
“愿我们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共同克服困难,享受成功的喜悦。”签约仪式上,“阳光育人”计划第14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杨友军,向十几年来为“阳光育人”计划辛勤付出的师生们表达了敬意。他鼓励学生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全面发展,立志成才,培养大局观和服务意识,日后为国家富强作出贡献。
历届的师生们也通过“阳光育人”计划这个平台,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是杨玉成导师对生活的热情感染了我。在导师的引导和带动下,我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与导师交流探讨生活学习问题。”“阳光育人”计划第12期学生、同济大学学生黄京盛分享了自己参与“阳光育人”计划后的变化。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黄京盛明白了眼前每一次机会的重要性,要学会抓住机遇,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现在的他对未来的规划了然于胸:“我将跟随基层干部的步伐,报名广西选调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汗水,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都非常优秀,他们的乐观、好学、热情也在感染着我们。”“阳光育人”计划第13期导师、上海盛剑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汪哲说,通过参与“阳光育人”计划,并跟随推进小组深入新疆喀什等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深刻感受到了这项公益活动的意义所在。今年,她继续支持“阳光育人”计划,为第14期的20名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提供资助。
“阳光育人”计划以公益为载体,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各行各业的导师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据统计,目前共有三百多位学生参与“阳光育人”计划,并与二百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社会导师、一百五十多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助导紧密结对。
聚能量:携手谱写民族团结协奏曲
“其实我自己就是少数民族,所以我特别能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语言与社会沟通等方面面临的一些压力。”田新民说,多年的工作实践让他发现,仅仅依靠所谓“照顾”和“助学”,并不能让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成才。于是,他琢磨起更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成才路径,并发起“阳光育人”计划,希望多培养少数民族精英人才。
为此,“阳光育人”计划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了严格的推荐选拔机制、综合评估机制、跟踪服务机制等一整套服务学生制度。该计划邀请社会各界优秀成功人士担任学生导师,邀请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助理导师。导师和助理导师与学生形成“二对一”的结对模式,从学习、生活、工作规划等多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最直接、最周全的关爱。
“阳光育人”计划实施14年来,一个个学成之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反哺社会、回报家乡,一位位优秀企业家导师持续接力参与计划,一段段感人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口口相传、广为人知……各族师生在这个平台上谱写了一首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民族团结协奏曲。
2008年,在“阳光育人”计划第2期学生名单中,有一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的羌族学生,叫李安民。当时,他的父亲刚刚在汶川地震中去世。结对导师徐玉芳用母亲般的温暖陪伴他度过丧父之痛,让他化悲痛为力量,奔赴救灾前线,以自身专业协助灾区搭建临时房屋,因此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阳光育人”计划第3期侗族学生饶俊,毕业后成了一位编剧,《花千骨》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感恩自己学生生涯中所受到的帮助,于2016年“阳光育人”计划10周年之际,个人出资10万元捐助“阳光育人”基金库,希望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阳光育人”推进小组成员、第5期助理导师赛福鼎·阿里木,2018年、2019年连续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情系新疆,践行使命”社会实践团策划及团长,带领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赴新疆和田塔瓦库勒乡开展为期两周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宣讲和基层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社情民情,实地探寻了新疆脱贫攻坚最前线。
第11期导师郑丽君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设立了“硕风阳光育人”奖学金,还曾带着援疆企业家团队、“阳光育人”学生和助导赴新疆喀什巴楚县助力对口援疆工作。从2017年至今,他们捐款数百万元,为乡村小学完善体育设施,给学生捐赠校服。“成为‘阳光育人’导师是一件很快乐也很有意义的事情,跟一群优秀的年轻人共同成长,在帮助同学们的同时,也同样被他们刻苦、坚强、懂得感恩的精神所感染。”她说。
田新民说,“阳光育人”计划的重点是关注和支持优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是在物质经济上,更多的是在精神和心理上,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自信,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同时,“阳光育人”不是单向的,而是一座架在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桥梁,是一个让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
铸品牌: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新路径
“阳光育人”计划在上海市政协的支持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设想到逐渐完善的历程,一路追寻梦想、点燃希望,探索出了一条帮助来沪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路径。
作为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一项特色品牌工作,田新民也在思考,如何为“阳光育人”计划这个品牌注入更多活力。
今年,“阳光育人”计划深入品牌建设,为在沪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培训,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4月17日下午,针对“阳光育人”计划签约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主办方组织开展了团建活动及职业规划、面试技巧方面的培训。
在团建活动中,学生们一一上台介绍自己与自己民族的文化,并在“破冰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才艺和创意,分组上台进行节目表演。在职业规划培训环节中,“阳光育人”计划第13期导师、IWG集团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王臻超通过精心策划,为学生进行授课,并“一对一”地开展模拟面试,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
此外,王臻超还通过“阳光育人学生群”,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还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作为导师,我通过这个项目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学习新时代年轻人的想法,与时俱进。学生的活力朝气和为梦想敢拼博的精神,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和前行的动力。”王臻超说。
据悉,“阳光育人”计划突出育人功能,强调对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精神关爱,始终坚持站在推进国家就业和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致力于长远发展。目前,“阳光育人”计划已辐射和复制到苏州、郑州、合肥、济南、成都、新疆等地区,将团结的种子播撒到了更远的地方。
责任编辑:张奂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1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