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20世纪中期申崇航线体验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4-06 07:25
字号

20世纪60年代,随着崇明岛的开发,申崇航线全年客运量突破100万人次。大客流的出现,使原有的小排量营运客轮显得捉襟见肘。申崇之间急需一种全新的客轮。
20世纪60年代末,位于川沙的东沟船厂克服重重困难,建造了一种新型双体客轮。它总长50.8米、总型宽17.2米,满载量为2600人,可抗8级强风,续航能力150小时。1970年9月27日,首艘双体客轮正式投入运营。此后“沪航9~11号”相继建成投运,双体客轮也当仁不让成申崇航路的主力船型。80年代初期,已有4艘1500客位双体客轮航行于申崇之间。80年代中期,两地来往客流逐步减少,原有的双体客轮被新建的小型双体客轮替代。1988年,500客位的双体客轮“沪航1号”建成并投入申崇线运营,原有的1500客位双体客轮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双体客轮在江海之间的风浪中穿行,被船体剪开的浪花翻腾奔涌,坐在宽敞的客舱内,轻微的摇摆,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船是舒服了,但买票却又成为让人头疼的事。往来申崇的人数源源不断地增加,申崇航线“僧多粥少”的窘境一时难以改观。当年,很多市民都有在市区及吴淞口的售票窗口彻夜排队的经历。
常年在江海中航行的老水手都明白,就算是最先进的船舶,也是要“看天吃饭”的。由于长江口所在地域的气候特征,台风和大雾是申崇航线最大的气象挑战。台风的应对相对简单,只需提前靠港停航等待,但是浓雾的袭来却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据一些市民回忆,当年坐船去崇明,时常会有这样的经历:航行中遇雾,为了船只和乘客的绝对安全,最稳妥的处置就是抛锚停船,静候风起雾散,有时一停就是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漫长的等待使得船上小卖部变得人头攒动,很快货架上所有食品都会被购买一空。
直到改革开放后,上海市区与崇明间商旅往来对缩短陆岛交通时间的要求日益迫切,各种新型船种不断出现。如今,桥隧也已贯通。
20世纪60年代末,位于川沙的东沟船厂克服重重困难,建造了一种新型双体客轮。它总长50.8米、总型宽17.2米,满载量为2600人,可抗8级强风,续航能力150小时。1970年9月27日,首艘双体客轮正式投入运营。此后“沪航9~11号”相继建成投运,双体客轮也当仁不让成申崇航路的主力船型。80年代初期,已有4艘1500客位双体客轮航行于申崇之间。80年代中期,两地来往客流逐步减少,原有的双体客轮被新建的小型双体客轮替代。1988年,500客位的双体客轮“沪航1号”建成并投入申崇线运营,原有的1500客位双体客轮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双体客轮在江海之间的风浪中穿行,被船体剪开的浪花翻腾奔涌,坐在宽敞的客舱内,轻微的摇摆,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船是舒服了,但买票却又成为让人头疼的事。往来申崇的人数源源不断地增加,申崇航线“僧多粥少”的窘境一时难以改观。当年,很多市民都有在市区及吴淞口的售票窗口彻夜排队的经历。
常年在江海中航行的老水手都明白,就算是最先进的船舶,也是要“看天吃饭”的。由于长江口所在地域的气候特征,台风和大雾是申崇航线最大的气象挑战。台风的应对相对简单,只需提前靠港停航等待,但是浓雾的袭来却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据一些市民回忆,当年坐船去崇明,时常会有这样的经历:航行中遇雾,为了船只和乘客的绝对安全,最稳妥的处置就是抛锚停船,静候风起雾散,有时一停就是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漫长的等待使得船上小卖部变得人头攒动,很快货架上所有食品都会被购买一空。
直到改革开放后,上海市区与崇明间商旅往来对缩短陆岛交通时间的要求日益迫切,各种新型船种不断出现。如今,桥隧也已贯通。
责任编辑:谷钦慧

- 点赞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