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在上海市政协专题会议上,民建委员积极议政建言
民建上海市委
向作者提问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1-26 14:45 字号
1月25日上午,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共分为“强化‘四大功能’,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提升‘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全力推进‘五个新城’建设,重塑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七个方面。其中,民建委员们在“强化‘四大功能’,服务新发展格局”等四个专题会议上积极建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1、“强化‘四大功能’,服务新发展格局”专题会议
汪胜洋:
上海发展水平高,营商环境好,各类要素和平台集聚,但为什么上海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上海存在短板。我认为上海一直积极打造国际化平台,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服务了国家战略,发展了自己。随着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以后,形势就变化了。建议上海紧紧抓住全方位打造“大循环”中心节点的机遇,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服务,如集聚本土跨国公司第二总部落户上海,鼓励全国性论坛研讨会落户上海,鼓励本市各级国企与本土跨国公司合作重组等。上海的产业体系建立比较早,也比较全,上海长期是国家重要的生产基地,国有经济的比重比较高,尽管很多企业都经过了调整优化,但是无论是汽车、装备、造船、钢铁甚至电子信息产业大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外合资留下的底子,这些产业与今天的互联网产业、人工智能这些还是存在代差,建议继续优化国资流动平台,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原来上海利用国资流动平台盘活一些困难集团资产,转化出来的资金投入到新领域,这项工作可以继续推进,我们那么多的传统产业存在价值,可以为动能转换提供服务。2020年上海四个中心已经基本建成,这是上海发展的经验,同时我们看到,上海四个中心的发展重点都在中心城区和港口地区,相对于这些地区以外的地区所获得的投资和关注相对就比较少了,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上海郊区的潜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长期以来郊区的发展落后于江浙。从今天来看,科创板上市的很多硬科技企业大多来自浦东郊区,可见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发展重点、投资重点应该向郊区转移、倾斜。今年上海提出“五大新城”建设,可以认为是郊区发展战略奇点来了。为此建议一要把新城发展的规划权下放到区级政府,让规划更能适应郊区发展需要;二是加大新城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资源,如主干道、高等级图书馆剧院、寄宿制学校、三甲医院等的投入,从原来从区政府投资调整为市区政府共同投资,从而加速释放郊区发展动能。
陆铭:
首先我谈一下上海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上海当前面临的比较严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劳动力供给紧缺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以及城市间的竞争等挑战。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我建议:首先,上海人口应该突破上海行政边界,为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突破发展约束;第二,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降低落户门槛;第三,提高实际社保转让年限和居住年限的权重,重点落实长期稳定就业和市民化进程。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在教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结合积分,逐步实现买房和租房,特别增加租赁住房;第五,将公共服务按常住人口配置,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协同,大力加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特别结合“五大新城”的发展,增加郊区新城的学校和医院的建设,同时“十四五”期间加快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上海同时面临着新增人口的需要,所以特别建议上海要加大对高中的建设。
2、“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提升‘五个中心’核心功能”专题会议
丁祖昱:
浦东新区在软实力方面一直领先,但以互联网企业为例,真正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在浦东比较少。建议,一是发挥浦东新区财政基金对科创企业的支持作用,真正把浦东变成创投区。二是服务好企业,优化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建设宜居宜业的配套。三是探索一体化,关注从技术研发到产品开发,最后孵化上市的全过程。
李军民:
国内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进入到药物研发与生产赛道,新药研发速度和新药上市速度逐渐赶上西方国家,需要大量临床作为支撑。目前依托大型三甲医院的临床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科学,但项目相对分散,导致效率比较低,成为新药研发最主要的限制。长三角的优势是,基础水平高、人才聚集度高,但产业规模小、临床资源少、原始创新变现能力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在临港新片区建立独立第三方临床研究机构,负责临床试验等。依托上海专科医疗资源及国际化的实验,机构运行可以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吸引顶尖临床专家,根据项目进行创新性临床研究,并匹配高素质团队,赋能上海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人才税收等政策,布局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和转化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生物医药早期项目,长期陪伴企业成长。建立医企需求对接工作,设立新药创新药物临床研究等领域数据治理中心、共享科研数据成果,减少科研重复研发,加大合作力度,实现长三角生物医药深度融合。完成生物医药产业从研发、量产、验证、优化、应用生态圈的建立,形成自贸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速产业发展打造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以高标准打造以张江药物为引领,临港新片区为依托的“1+5+X”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3、“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专题会议
黄罗维:
随着“十三五”的收官和“十四五”的开局,上海的发展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如何进一步发挥上海的优势,我们提出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五型经济”集聚区。对标世界顶级城市,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让更多资金流、信息流在上海集聚。从这一点来说,绿色金融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截至2020年6月,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过11亿万元人民币,目前有些省市相继推出了绿色改革金融创新试验区等举措,上海在绿色金融领域可以发挥与其地位相匹配的领先作用,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力发展临港新片区的离岸绿色金融产业,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绿色金融新片区,对此,我有几点具体建议。
一、目前,世界主流机构大都设立了绿色金融部门,并且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获取有效的投资信息。临港绿色金融集聚区可以以此为契机,实现差异化发展,既在定位上明确以绿色金融为核心,又在政策上用足离岸概念,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各种规模金融机构在临港设立专门投资机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二、伴随绿色金融机构和绿色项目而来的是全球绿色领域的最新咨询,通过领导和培育利用自贸区信息化无障碍流通优势,集聚全球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形成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的话语体系。
三、通过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绿色金融研究机构,吸引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顶级人才,形成上海自贸区临港绿色金融智库,为临港绿色金融集聚区建设,提供框架指导、政策研究和实施方案,以国际眼光立足临港,构建独特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绿色融资集聚地。
四、定期在临港举办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通过举办论坛、博览会、评选等活动形式,积极倡导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具有广泛共识的主题,形成临港一张面向全球的绿色金融亮丽名片。
4、“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专题会议
陈贵:
2020年11月15日,中国和其他国家签署了RCEP协议,建议抓住签署机遇,建立上海数据国际交易中心。首先是推动跨境统一标准规则。第二,应该充分利用RCEP电子商务和数据传输的条款,建立国际数据交易中心。第三,探索数据和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发展,发展数据经济模式。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