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口述历史丨传承援建接力棒,谱写脱贫新篇章
王高安/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1-01-14 07:36 字号
王高安
2016年至2019年为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担任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联络小组组长,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第一常务副指挥长。现任浦东新区区委政法委副书记

■ 口述 王高安
采访 龙鸿彬 司春杰
整理 司春杰

援藏干部在江孜热索乡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资料图片)
2013年,我就产生了援藏的念头。2016年,我第二次“请缨”援藏。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援藏?就我自身而言,我出生在相对比较贫穷的苏北农村,对贫困落后的西藏农牧民生活感同身受。我一直想要把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浦东理念、浦东经验、浦东方法落实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去,把个人的力量投入国家战略大局中。
援藏更需要理念引领
日喀则市江孜县是全国832个贫困县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52名。按照日喀则市统一部署,江孜将在2019年脱贫摘帽,这次援藏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刚到江孜不久,就走遍了19个乡镇,155个居村和100多个产业点。调研发现,这些年,全国对江孜的扶持力度很大,兴建了许多现代化设施、产业园区,但当地农牧民手中还是没余钱,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处于贫困线以下。
在跟农牧民的反复接触中,我发现“精神之困”是当地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比如,当地人都不愿意去做手工业,而江孜的一条手工业街全部是外地过来的手艺人;当地人非常好面子,甚至不合实际地贷款建房、买车等。
针对这些“精神难题”,我撰写了《江孜农牧民的精神之困》,组织宣传部、扶贫办、司法局和妇联等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并通过惠民政策宣传、先进典型引导、贷款代替项目等方式倒逼农牧民转变观念。
方法千万条,观念第一条。实现脱贫最重要的,就是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观念,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2017年端午节期间,我们到卡堆乡逐村走访。这个乡位于资源匮乏的卡卡沟,6000亩土地有1000多亩几乎没有收成。我就跟当地乡干部说,要发展,只能将眼睛“向外看”。没资金怎么办?“等、靠、要”是不行的,可以通过贷款、集资等方式,激发农牧民的内生动力,把贫困群众组织到产业发展中来。
卡堆乡党委书记闫元仓很快转变意识,立即召集几个村的领导班子开会,让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合作社。白定村党支部率先带领71户村民集资28万元,加上驻村工作队出资20万元,组建了合作社,购买了一台装载机,到工地“捞金”。2017年年底,白定村聚力创富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农牧民高兴地发现:这种收益比将钱存入银行吃利息的收获多了近10倍!2018年年初,我再次来到白定村,发现村委会大门右上方多了一张装载机的照片,并写着“带头致富”4个字。
农牧民自己集了资,有了自身的积极主动性,贫困就会抽身而去。我把白定村聚力创富合作社这种模式命名为“集资+”。在“集资+”的带动下,卡堆乡的占堆村、卡吾村也纷纷学习效仿,集资新建温室种蔬菜、羊毛加工合作社。
高原处处是“富矿”
江孜县城海拔4050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让农作物天生富含更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我们一直认为这里是“富矿”,关键是我们这群“矿工”该如何挖掘。
红河谷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上海第七批援藏的重点项目。我们深入调研后决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园区二期建设新思路,拓展了引种、孵化、科普等新功能;创新了与建档立卡贫困户“1+19+X”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60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增收脱贫。
我们调研发现,江孜19个乡镇,大部分都有一些零散的温室大棚设施,每个村都有两名科技特派员,日喀则蔬菜市场即使在夏季,自给能力也只有40%。其中,热索乡努康村十几座大棚种植不好、管理不善,达孜乡恰久村新建的6座大棚干脆在“晒太阳”。这让我们看了很心疼:这些大棚不少是我们前几批援藏干部辛苦的工作成果,而所花费的钱也有上海老百姓支援的,不能就这么浪费了!
我们又投入援藏资金,打造了红河谷农业科技示范区二期项目,拓展了引种、孵化、科普等新功能。我们把红河谷园区和散落在全县乡村的温室大棚联系起来,提出了让农业园区通过种苗、技术培训和蔬菜销售3种方式辐射到19个乡镇、若干个辐射点的“1+19+X”模式。比如,我们到热索乡努康村调研发现,当地农民拉多通有多年种植蔬菜的经验,但经营的温室比较破旧。于是,我们投入援藏资金在原地新建了13个大棚,由村里的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
3年时间,“1+19+X”辐射模式,已经辐射到18个乡镇、22个点,送出种苗20多万株,培训科技特派员等农牧民102名,直接带动了4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增收。
几乎人人都知道藏红花,但市场上的藏红花极少有产自西藏的,而是在苏浙皖沪一带种植。但是,藏红花更适于高原上种植,因为温差大,植物生长周期长,营养元素积累多,品质更高。我们花了3年时间,终于让这花真正地姓“藏”。
2016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使得西藏红河谷藏红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同年,第一批8000多颗藏红花种球在红河谷农业示范园落户。首批藏红花种球试种成功后的第2年,藏红花种植扩大了46万株,成功收获了10公斤藏红花产品,并以“帕拉庄园”品牌上市。藏红花从此真正姓“藏”。农牧民参与这一阶段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合计劳务收入达15万元,140多名农牧民实现增收。如今,红河谷农业示范园区已经成为上海援藏闪亮的名片。江孜农牧民群众或直接到园区就业,或到园区培训,或到园区科普,或到园区购买花卉,在他们心中,园区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让我也有了新的启发:援建品牌项目打造必须一棒接着一棒干,才有生命力。我们也不负厚望,接过接力棒,全力奔跑!
浦东江孜携手奔小康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向决战贫困发出了总攻令,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战略部署。
此时,我们第八批援藏干部江孜小组到江孜刚满1个月。经过1个月的调研,我们也在努力寻找3年援藏工作的突破口。习总书记提到的“携手奔小康”,给我们的援藏工作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我们援藏的初衷,就是浦东与江孜的一次“携手”。在入藏前,浦东领导强调:上海援藏是中央交给上海、交给浦东的重要任务,上海浦东一定全力以赴、全力支持。上海浦东的援藏工作,必须遵循“中央要求、西藏所需、上海所能”的要求。我们也深知,江孜小组的背后就是发达的大浦东,背后就是温暖的大后方。
我们调研发现,江孜确实存在基础设施陈旧、教育不均衡等困难,但是援藏资金安排必须以脱贫攻坚为核心,不少群众亟须解决的问题难以在计划内安排。于是,我们讨论决定,开展“携手奔小康·浦东人民认领江孜人民心愿”活动,弘扬浦东人民大爱,解决江孜人民急需。
哪些是江孜人民确实急需的?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江孜发展需求,梳理出“心愿项目”。项目确定后,请江孜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进行初步预算,提出项目概算资金,再简要撰写项目建议书。
2016年8月16日,我回浦东筹办珠峰文化节上海活动周,带上了这份建议书。一早,我就回到了新区办公中心,与合作交流办的领导沟通了相关工作。等到傍晚7点,当时分管合作交流的相关领导才得以从繁忙的会议中抽时间来听我汇报,他对“携手奔小康”活动表示支持。
在这之后,我们又利用春节休假等机会走访浦东相关镇和部门,逐一落实“心愿项目”认领单位。各镇和各单位的领导一口答应,还帮助我们谋划如何完善项目方案,提出建好项目、发挥项目作用的好意见。
3年来,“携手奔小康·浦东人民认领江孜人民心愿”活动已经组织3批共30个“心愿项目”,涉及产业发展、安全饮水、教育均衡、文化促进等各领域,合计资金4001.8万元。
除了“携手奔小康”活动外,浦东人民还自发组织了各种援藏活动。比如,永达基金会出资150万元建立教育基金,支持江孜教育事业。浦东新区区级机关党工委和合庆镇等各级机关党员群众发起“捐衣物、送温暖”项目,共募集衣物250多箱1.5万余件,折合125万元,温暖了农牧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心。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