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评论
- 收藏
周汉民: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
2021-01-12 07:15
字号

企业是市场主体,中国经济强大韧劲和潜力的根基就在于企业。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克服疫情的严峻考验,奋力前行,披荆斩棘。广大企业更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突出,为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正增长作出积极贡献。在开启“十四五”新征程之际,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要跨前一步,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从大年初四到年末最后一天,我走访了近百家企业,其中既有央企,也有地方国企;有外企,也有民企。通过这样一轮又一轮的调研,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也有了更多的直观感悟和思考分析。我深深感受到,2020年对国家、对企业的历练都是珍贵的。没有巨大的压力,就没有前行的动力,于国家如此,对企业亦一样。
这是一场耐力跑,既要跑出速度,又要保持阵容,并前进到第一方阵。从第一季度GDP下降6.8%到5月全国复工复产达到正常水平,二季度GDP实现正增长,再到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由负转正,11月份民间投资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全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一系列数字背后,反映出企业稳步向好,市场内生增长动力加强,并且新动能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这是一场专业赛,要了解自己的专长,精耕细作,心无旁骛。无论是专一化还是多元化发展,企业核心业务都是专一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守在特色领域发力的企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底气和硬气,才能展现出高度韧性和创新精神,并为国家攻克“卡脖子”领域作出贡献。
当下,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两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对顺应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聚焦主业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才能兴旺发达。
这是一场质量比拼,要强调质量,建立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疫情之下,有的企业黯然退场,有的企业则持续向上,“一进一退”之间往往有迹可循,自身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长远发展。质量成就品牌,品牌铸造未来。企业要力争推出更多的一流产品,向“高精尖”努力,既要有过硬的产品,又要有独特周到的产品服务,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亮眼的答卷。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走到一线,帮助企业解决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以鼓舞士气、筑牢根基、坚定前行。调研显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对政府服务、政策环境感受度明显上升,但对发展前景表示谨慎乐观,认为市场竞争加剧,相关扶持政策有效果但尚未完全显现,未来走向预期不明,在竞争秩序和政府支持上还面临区别对待等问题。
由此,特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让政策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
政策不在多,关键是落地落细,注重可操作性,完善操作细则,细化操作规程,宣传到位、贯彻到位、落实到位,打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与此同时,要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稳定企业预期。
建议提升“一网通办”的人性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政策沟通,做到权责清晰,上下衔接一致,各同级部门协调一致,真正让政策可执行、可操作,并加大力度推广“企业专属网页”,提高纾困政策和惠企政策的精准推送,提升服务企业能级。
要把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作为重要抓手,如借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定期通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织有代表性的科创企业与政府部门面对面,实现现场办公;对中小微企业予以统一协调、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度扶持,如设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专员、实施中小微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等,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功能,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延揽英才、呼唤人才、争夺帅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发展既需要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也离不开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才和大量执行层面的人才。要根据未来发展战略构建和完善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多考虑市场主体的评定,给予企业足够的话语权,拓宽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并建立长期、动态的人才跟踪机制,营造顶尖人才领先、专业人才丰富、各类人才充沛的良好环境。
特别要加强国际合作,适时鼓励发展海外“星期六工程师”模式。20世纪80年代的“星期六工程师”闻名全国,建议用好、拓展好这一方法,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一些在国外刚刚退休的外籍专业人士。这一群体往往在本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且对薪资收入要求也不过高,有助于国内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趋势,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海外市场。
三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进一步做精做强。
目前,摆脱进口依赖、促进国产替代到了关键时刻。要鼓励企业坚持主业、咬紧主业,在擅长的领域脚踏实地、扬长避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防止盲目跟风和扩张,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已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两大融合发展模式,在绿色环保方面加快布局。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下一步,应基于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驱动和区域生态的融通模式,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主体、创新链前后端各类资源,促进企业汇聚,打造产业集群。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原题为《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从大年初四到年末最后一天,我走访了近百家企业,其中既有央企,也有地方国企;有外企,也有民企。通过这样一轮又一轮的调研,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也有了更多的直观感悟和思考分析。我深深感受到,2020年对国家、对企业的历练都是珍贵的。没有巨大的压力,就没有前行的动力,于国家如此,对企业亦一样。
这是一场耐力跑,既要跑出速度,又要保持阵容,并前进到第一方阵。从第一季度GDP下降6.8%到5月全国复工复产达到正常水平,二季度GDP实现正增长,再到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速由负转正,11月份民间投资增速实现年内首次转正,全年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元……一系列数字背后,反映出企业稳步向好,市场内生增长动力加强,并且新动能引领作用不断凸显。
这是一场专业赛,要了解自己的专长,精耕细作,心无旁骛。无论是专一化还是多元化发展,企业核心业务都是专一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守在特色领域发力的企业,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底气和硬气,才能展现出高度韧性和创新精神,并为国家攻克“卡脖子”领域作出贡献。
当下,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两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对顺应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聚焦主业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才能兴旺发达。
这是一场质量比拼,要强调质量,建立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疫情之下,有的企业黯然退场,有的企业则持续向上,“一进一退”之间往往有迹可循,自身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长远发展。质量成就品牌,品牌铸造未来。企业要力争推出更多的一流产品,向“高精尖”努力,既要有过硬的产品,又要有独特周到的产品服务,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亮眼的答卷。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走到一线,帮助企业解决最迫切、最紧要的问题,以鼓舞士气、筑牢根基、坚定前行。调研显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对政府服务、政策环境感受度明显上升,但对发展前景表示谨慎乐观,认为市场竞争加剧,相关扶持政策有效果但尚未完全显现,未来走向预期不明,在竞争秩序和政府支持上还面临区别对待等问题。
由此,特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让政策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
政策不在多,关键是落地落细,注重可操作性,完善操作细则,细化操作规程,宣传到位、贯彻到位、落实到位,打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与此同时,要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稳定企业预期。
建议提升“一网通办”的人性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政策沟通,做到权责清晰,上下衔接一致,各同级部门协调一致,真正让政策可执行、可操作,并加大力度推广“企业专属网页”,提高纾困政策和惠企政策的精准推送,提升服务企业能级。
要把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作为重要抓手,如借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机制,定期通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织有代表性的科创企业与政府部门面对面,实现现场办公;对中小微企业予以统一协调、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度扶持,如设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专员、实施中小微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等,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功能,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延揽英才、呼唤人才、争夺帅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发展既需要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也离不开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才和大量执行层面的人才。要根据未来发展战略构建和完善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多考虑市场主体的评定,给予企业足够的话语权,拓宽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并建立长期、动态的人才跟踪机制,营造顶尖人才领先、专业人才丰富、各类人才充沛的良好环境。
特别要加强国际合作,适时鼓励发展海外“星期六工程师”模式。20世纪80年代的“星期六工程师”闻名全国,建议用好、拓展好这一方法,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一些在国外刚刚退休的外籍专业人士。这一群体往往在本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资源且对薪资收入要求也不过高,有助于国内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趋势,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海外市场。
三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支持企业进一步做精做强。
目前,摆脱进口依赖、促进国产替代到了关键时刻。要鼓励企业坚持主业、咬紧主业,在擅长的领域脚踏实地、扬长避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防止盲目跟风和扩张,做到行稳致远。
中国已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业两大融合发展模式,在绿色环保方面加快布局。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下一步,应基于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驱动和区域生态的融通模式,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主体、创新链前后端各类资源,促进企业汇聚,打造产业集群。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原题为《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
责任编辑:张杏梅

- 2
- 评论
- 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