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上海政协委员黄钢:建议打造更有效“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平台”
黄钢/政协头条  
2020-10-20 11:20 字号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724家,总床位数15.16万张,占上海市518.12万户籍老年人口总数的2.93%,基本达到了3%的发展目标。根据相关调查,上海市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只有70%左右,尚有30%的床位数空置。在一份关于选择养老方式的调查中,96.8%的受访者选择居家养老,只有3.2%的受访者选择养老机构。在“十四五”期间,上海不应以新建养老机构为重点,而是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养老机构的资源,提高其入住率,更重要的是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聚焦到居家养老上来。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其中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71万人、80及以上老年人口81.98万人,已经被判定必须要接受护理的老人(失能失智)超过了50万,其中只有为数极少的老人进入了养老机构和医疗照护机构,由专门的护理人员照顾,其余绝大多数留在家中由家人或护工照顾。目前,上海现有的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包括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居家养老护理人员、老年护理机构护理员等在内,约5万人。仅以这50万必须要接受护理的老人数量为例,若按国际上1:3照护比例标准,则需要16.67万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缺口高达11.67万人左右;若按我国1:5照护比例标准,则需要10万名护理人员,缺口也高达6.67万人左右。
目前,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虽已有近千家,已申报执业护士、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等各类护理服务人员也只有3.2万人左右。自去年试点“网约护理”以来,全市只有1家三级医院、3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会办医机构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共计也只实施了2144人次。居家养老护理人才缺乏,服务供给能力仍然满足不了上海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失智、独居、高龄老年人日益增多的需求。
究其原因,一是养老护理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工资和社会待遇低、职业荣誉感不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不到有效承认,愿意从事这一岗位的人不多,而且流动性比较大;二是护士在医疗机构本身的工作就比较繁重,绝大多数护士都是女性,下班后有小孩和家庭需要照护,精力跟不上,所以利用业余时间提供上门服务的护士很少,再加上虽然政策允许多点执业,但事实上医院是不鼓励护士多点执业的,怕影响本职工作,还有试点中要求“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并且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这项规定出台后,减少了大量不符合要求的护理服务人员,从而导致“网约护士”的注册数量大幅减少。
建议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呼叫、GPS定位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先进信息化手段,打造全市统一的“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平台”,亦即组建一个虚拟的居家养老护理集团,将全市的护理人才会聚到一起,统一调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护理资源的作用。该平台至少要设计五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护理人才资源库,该资源库应区分为护士人才库、养老护理员人才库,并细分有护理助手人才库、健康管理师库、康复师库、社会工作者库、志愿者库和义工库,标明详细的居住地址,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为居家老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第二个模块是护理服务项目库,建立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清单,清单要明确具体的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标准、可选择的服务时长、服务收费,让老人明明白白消费,需要注意的是护理服务内容不仅仅是基本生活照料护理、专业照护、医疗康复、健康营养,还应有心理慰藉和精神护理等服务项目;第三个模块是护理服务质量评价与考核监督;第四个模块是居家养老政策模块;第五个模块是护理培训模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考核、认证,培养一批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养老护理员,壮大养老护理员队伍,提升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平台”,可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统一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收费标准、考核评价、培训认证,能够极大地提高居家养老护理水平和效能。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管卓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