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人朴者字亦朴,赵朴初的佛境与书境
微信公众号“百年巨匠”  
2020-09-18 13:58 字号
《百年巨匠——赵朴初》开机仪式2015年5月2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赵朴初故居举行。
央视CCTV-1《晚间新闻》、CCTV-13《朝闻天下》、人民网、光明网、中新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北京青年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等报道了开机仪式。
报众生恩,报国土恩,广集有缘人,同发大心,俱会一处; 行解脱道,行菩萨道,畅游无尽海,高擎法炬,普耀南天。
——赵朴初题杭州西湖岳飞墓

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构成,它有时不仅仅只是艺术,而是思想通过艺术的呈现,或者是人格通过艺术的呈现,这其中有非常复杂的联系。赵朴初的书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精彩的民族艺术收获的成果之一,他以自己的宽厚博大、静逸秀润的书风成为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赵朴初的书法,浸透了他个人的修养、胸襟、气度与人格,并以书法宣示着佛学的精神。本文试从佛境看书境,再从书境看佛境,由此看一个人的圆融与通脱,慧心与韧力。
从赵朴初的佛境看书境
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序》中写道:“一九五七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见毛泽东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毛主席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在这个对话里,实际上蕴含了很深的哲理。同时肯定,又同时否定,是互相相对的,这里面就有佛教“空”的蕴义。
赵朴初虽然写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但他直接述及书法并不多,他是在自己的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之中,将自己那种博大的情怀蕴藉在墨迹之中。清人刘熙载说:“无为之境书家最不易到,如到便是达天。”(刘熙载《游艺约言》)赵朴初的书法整体章法取疏淡格局,行、间距明显,字字形断而意连,整齐疏密,自然一气,不鹜造作,形似苏体,但又比苏字灵秀;喜欢墨量饱和,墨韵丰腴,偶有飞白而无枯笔,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胜在趣韵,给人一种平和大度、雍容不迫之感;其用笔劲爽,不拖泥带水,点画干浄利落,线条刚劲绰约,下笔处不作虚尖,收笔戛然而止,一笔下去就是一笔,坚实有力,决不草率,字与字,点画与点画之间很少有上下勾连、丝牵纠结,撇、捺、悬针长短合度,恰到好处,没有飘荡不定的任意延长,提处不飘,按处不滞,在生动的线条形象中显示出来厚重、遒劲,使人感到一种凝重的气氛。他将刚猛与浑融集于一体,无形之中将与佛学之中的法力以墨色和线条表现了出来。
赵朴初倡导的是一种“人间佛教”,在一种自在的境遇中达到一种生命的圆融,从他的诗和他的书法中都有表达。赵朴初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为:无尽意斋,无尽意,依佛教的解释,乃圆融无碍之意。佛教中有个无尽意菩萨,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意,而发心上求无尽意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意之众生。“上求无尽意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意之众生”,这正是人间佛教的精神,“无尽意”命名他的书斋,显示其“人间佛教”的毕生追求。
曹禺晚年也经常读朴老送他的《心经》,曾问朴老:“你喝茶,可有禅意?”赵朴初说:“但以喜心饮茶,就有禅意。” 朴老爱喝茶,也常以茶入禅诗。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饮茶诗,如《茶经新篇》《茶诗入禅》最见禅意,其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吃茶去”是一种媒介,一种因缘。这里实际上是有缘故的,“吃茶去”是唐代高僧从谂禅师的禅林法语。赵州从谂禅师问新来的僧人:“曾到此间么?”来人说:“曾到。”师说:“吃茶去!”再问,这个僧人说:“不曾到。”师仍然说:“吃茶去!”院主事后问从谂禅师:“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从谂禅师不讲话,手招院主,主答应:“诺!”从谂禅师说:“吃茶去!”赵朴初的书法,就有这种深厚的禅意,蕴义其中,妙不可言。
他还有一首《闽游杂咏》的诗:“……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 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何如酒醉耶。只道茶能醒心目,哪知朱碧乱空花。饱看奇峰饱看水,饱领友情无穷已。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茶醉何如酒醉耶”,别一种境界,别一种混沌,“朱碧乱空花”,“心花”犹在,以茶为钵,“半醒半醉”, 宜会其深。
佛本质是一种修为,一种哲学。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修为,一种哲学。“摄天地明和之气入指腕间,方能与造化相同,而尽万物之变态。”(王澍《论书剩语》)赵朴初被人们誉为“诗僧”和“书法僧”,就是对他在这两方面的实绩的肯定。1964年,赵朴初为陕西铜川玉华寺遗址出土的莲花石座铭文拓片题诗一首,因为莲花石座的铭文被考古学家考证为玄奘法师唯一的字迹,赵朴老的这首诗便写得相当深邃,是通过刻痕看笔痕,通过笔痕想先师的佳构。其诗曰:“片石勒银钩,象教赖不堕。虽失天人师,犹留金刚座。想见翻经手,磨勘往复过。千载如晤对,心光照天破。”它让人联想到那一件件历经劫难的佛学经典和书法法帖,正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才几经轮回,磨勘往复,千百年过去了,它依然闪烁着那思想的光芒,“心光照天破”。这首诗值得再三品味,愈品愈体会其中的深意,那里有一种无形的宣谕,无形的般若,无形的法力。
印光法师在《印光法师文钞》中说:“十方诸佛,出广长舌以赞扬。两土高僧,发金刚心而流布。修持轨则,平分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持名最易,实相最难。然能持至一心不乱、心佛双忘,则实相妙理,当体全彰。”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跋涉中,赵朴初正是达到了“心佛双忘”的圆觉境界,精研万法而融会贯通,视众生与吾心性同一。所以他写出的字,没有一丝的火燥之气,宁静、安详、自然,仿佛有一种无穷的绵薄之力从无形中来,蕴力于中而守正,其吞万钧于无形。质朴之中见精微,自然之中有法度。
唐人钱起在评价怀素书法时有两句名言:“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这是两句把佛法与书法联系起来的诗句。熊秉明先生说:“根据佛家道理追求简单枯索的意味,他的酣醉不是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不是李白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而是用酒作为刺激,创作一种超乎悲欢之上的艺术。”①在赵朴初的书法中,看不到一丝的醉态,一丝的酒气,但同样达到了超乎悲欢之上的圆满与融合。他的书法,蕴含着一种与天地精神同在的大气与丰满,冲淡而有包融,稳健而又弘毅,这是一种与自然同在的境界。如果说,当代书坛有堪称“真如”之书者,那么,赵朴初的书法可谓一种体现。
学者兼词人叶嘉莹曾和赵朴初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谈话,叶嘉莹谈到《莲华经》,说:“我只记得‘花开莲现,花落莲成’两句偈语。”
赵朴初说:“即这两句偈语,已是得了佛法入门真谛了。”
注 释:
①熊秉明《佛教与书法》,见《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协会出版(1995)第75页。
②郭元兴《略论佛教与中国书画之因缘》,见《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协会出版(1995)第82页。
③转引自《中国书法》2009年第4期,第45页。
④李明全《从语言学看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见《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协会出版(1995)第31页。
(原标题《走近巨匠 | 人朴者字亦朴——赵朴初的佛境与书境》)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