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抗战时期爱国民主人士的延安之行
章义和/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9-14 07:26 字号
阅读提示
■ 从1938年到1944年,在抗战的关键时刻,以梁漱溟、陈嘉庚、赵超构、李公朴等人为代表的大批爱国民主人士,为抗战之胜利、为民族之存亡,纷纷访问延安
■ 他们的延安之行,目睹了在中共领导下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成功实践,见证了中共坚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决心和努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增强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心
■ 他们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有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切实感受到了延安的民主氛围和自由的政治空气,向国内外传播了中共的方针政策和延安军民的抗战业绩,对凝聚全国人民的抗战必胜之信心、巩固并扩大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中外记者后合影
抗战初期,虽然在中共的倡导下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敌我实力的强大差距和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的接连溃败,使得民众对抗战的未来产生了悲观情绪,在抗战能否胜利、能否实现民族独立等问题上彷徨,看不清方向。此时,凝聚起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坚定抗战到底的意志,从而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关系未来中国之命运与走向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共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坚持团结抗战,陕甘宁边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红色延安成为漫漫长夜中一座屹立的灯塔,使得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和光明的前途。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如梁漱溟、陈嘉庚、李公朴、赵超构等,纷纷冲破封锁来到延安。
梁漱溟,著名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在中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而享有盛誉。抗战爆发后,梁漱溟“非常失望,对蒋介石政府失望,对全国统一不起来悲观”。1938年1月,梁漱溟来到了延安。在延安,梁漱溟和毛泽东前后进行了8次会谈,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两人就阶级斗争、国家统一、抗战之前途等问题广泛交谈。在谈话中,毛泽东全面阐述了“论持久战”的思想,分析了中日的形势对比,坚定了抗战胜利之希望;就民族解放与建设新中国等问题发表了意见。两人还就阶级斗争、政治路线、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等问题坦诚交谈。双方交谈极为真诚。正如梁先生后来回忆,“彼此虽有争辩,而心里没有不舒服之感”。梁先生还与张闻天进行交谈,梁先生询问张闻天对于“团结御辱与对内斗争”的认识,张闻天表明了中共与国民党长久合作、共同抗战、共同建国的态度与决心。
在访问延安期间,梁先生参观了边区机关、学校和政府等单位,亲自体验了边区人民的生活状况。他还走访了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学院等学校,实地考察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花样新鲜,趣味丰富。内容组织,课程科目,教学方法,生活上各种安排,值得欣赏之点甚多”。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延安人民乐观向上、朴实、睿智、积极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面貌,使得梁先生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所在,他说:“各项人等,生活水准都差不多……人人喜欢研究,人人喜欢学习,这又是一种好的风气。”
陈嘉庚,著名的南洋爱国华侨领袖。他心系祖国抗战,推动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任主席。1940年6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观察团”访问延安。延安各界人士三四千人在露天广场举行隆重的欢迎大会,陈嘉庚在会上用闽南语发表了热情洋溢、满怀爱国热忱的演讲,表达了海外华侨儿女对祖国抗战的全力支持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与期盼。陈嘉庚在朱德陪同下于杨家岭会见了毛泽东。在简朴的窑洞里,陈嘉庚和毛泽东进行了真诚的交谈。在谈话中,虽然陈嘉庚对毛泽东所谈的内容,当时并未能完全理解和接受,但他为毛泽东朴素真诚的态度和诚恳的言辞所感动。在访问延安的几天里,毛泽东多次与陈嘉庚会见,就南洋情况、抗战形势、国共合作、延安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等诸多方面广泛交流。
在访问延安期间,朱德陪同陈嘉庚参观了延安女子大学,毛泽东陪同陈嘉庚参观了延安新市场。陈嘉庚还参观了安塞钢铁厂、印刷厂,出席延安各界举行的欢迎会。他实地访谈了许多在延安学习的南洋华侨学生,许多学生从陈嘉庚所创办的厦门大学、集美学校里出发来到延安学习,陈嘉庚关切地询问他们的情况。毛泽东在窑洞里用自己种的蔬菜招待陈嘉庚,中共领导人的朴实、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6月7日毛泽东、朱德等人出席的欢送会上,陈嘉庚发表了演讲,延安党政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努力奋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他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并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李公朴,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38年11月,李公朴到达延安,并访问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中共中央大力支持李公朴的抗战宣传,帮助他组织了“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各地进行抗战宣传工作。在1个月的实地考察中,李公朴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后来李公朴撰写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他对延安之行、对共产党和八路军评价很高。他认为“延安是一个实验区,是一个革命的实验区”。“为着增强抗战的力量,为着奠定新中国的基础,我们应当注意这一个实验区的工作,我们应当设法取其优点,推广到其他地区去。”此次延安之行,使得李公朴看到了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增强了他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心。
赵超构,著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报人。1944年6月作为《新民报》的记者代表,随“中外记者访问团”访问延安。6月12日,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了包括赵超构在内的中外记者团一行。在毛泽东与记者们持续3个多小时的谈话中,讲到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谈到了国共关系,谈到了民主对于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等。据赵超构回忆,毛泽东的谈话“态度儒雅,音节清楚,词令的安排恰当而有条理。我们依次听下去,从头到尾是理论的说明,却不是煽动性的演说。”
毛泽东那审慎平易、坚决而又不失温文的语句,给赵超构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毛泽东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就国共谈判、第二战场开辟、世界形势等阐述了中共态度,表明了中共坚持国共合作、建设新中国的一贯方针,并最后指出:“国民政府、国民党及一切党派就是从各个方面实行民主,自由民主的统一,才能打倒法西斯,才能建设新中国与新世界。”赵超构还会见了周恩来、贺龙等中共领导人。有一次,周恩来给赵超构讲解毛主席著作《新民主主义论》的思想,整整讲了4个小时。
在为期1个月的延安之行中,赵超构对延安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他观看了平剧研究院演出的《古城会》《打渔杀家》《鸿鸾禧》和《草船借箭》等戏剧,观看了鲁迅艺术学院表演的现代战歌、陕北的民歌民调、《黄河大合唱》等节目。他考察了南泥湾等地的生产建设情况;参加了吴玉章主持的延安文艺界座谈会、朱德主持的招待会;参观了延安大学、医院、养老院、工厂、鲁迅艺术学院、合作社、秧歌大会、民众大会等,考察并分析了文艺政策、医药卫生情况、边区财政与税收、政治作风、土地政策等,还会见了文化界的范文澜、丁玲、艾青、萧三、陈学昭、艾思奇等著名人士。1个多月的延安之行,紧张、忙碌而又充实。
赵超构对延安的全面细致考察,收获很大。回到重庆后,他发表了后来以《延安一月》之名陆续连载并结集出版的报道集。在《延安一月》中,赵超构根据实地考察、访谈所得,以客观、平等、批判的态度,用优美的文笔呈现的新闻通讯和特写,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勾勒出一个真实的欣欣向荣的红色延安。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中共领导延安在革命活动和民主政权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辉煌业绩,通过这些连续的报道,传向广大的国统区,传向世界。
《延安一月》中的一些名篇,如《毛泽东先生访问记》《在工厂中》等,在读者中反响尤为强烈。《延安一月》成为与《西行漫记》齐名的伟大作品。毛泽东对《延安一月》评价颇高,在重庆谈判时,对赵超构说:“看到你写的《延安一月》了。你善于用曲笔。在重庆这样的地方写这样的文章,也不容易。”毛泽东还对夏衍说道:“(赵超构)能在重庆这个地方发表这样的文章,作者的胆识是可贵的。”
从1938年到1944年,在抗战的关键时刻,以梁漱溟、陈嘉庚、赵超构、李公朴等人为代表的大批爱国民主人士,为抗战之胜利、为民族之存亡,纷纷访问延安。他们的延安之行,目睹了在中共领导下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成功实践,见证了中共坚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决心和努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增强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他们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有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切实感受到了延安的民主氛围和自由的政治空气,向国内外传播了中共的方针政策和延安军民的抗战业绩,对凝聚全国人民的抗战必胜之信心、巩固并扩大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张雷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