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姜天麟:中国农工民主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
姜天麟/微信公号“团结报文史e家”  
2020-08-06 14:05 字号
【编者按】
8月9日是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
历经90载发展,农工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的亲身见证者、坚定支持者、积极参加者。邓演达等农工党前辈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业已变为现实,一代又一代的农工党人写就了从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履职作为的光辉历史篇章。
1930年8月9日,邓演达主持召开农工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图为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290号(今淡水路332弄1号)一干会议旧址。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微信公号“团结报文史e家”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在我国国内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农工党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先后召开四次全国干部会议,几易其名,努力探索富国兴邦的道路,为民族解放、民主自由而奋斗。回顾农工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发展历程,自1927年4、5月间开始酝酿建党,于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到新中国建立,前后经历了22个春秋,形成了自己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
01
体现政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阶级基础

农工党成立时,虽然还打着国民党的旗号,但其基本精神是继承发扬国民党的正统,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实际上已经作为一个新的政党而存在,充分体现了政党的基本特征。从农工党建党时邓演达宣读的《我们的信条》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一,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提出“我们的哲学观点是历史的唯物主义”,提倡科学的唯物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事物、分析社会,以作为革命实践的指南。第二,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提出“我们的任务是实现中国平民革命,解放全中国,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为实现中国革命,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第三,有比较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明确阐述“我们是信仰一致、组织一致、行动一致的政治结合的战斗团体”。第四,强调组织纪律性,明确提出“我们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从成员的组成情况看,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国民党左派,一部分是从共产党内游离出来的人士,一部分是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从阶级的角度去分析,虽然它的主体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也不是单一阶级或阶层的政党,而是一个包含两个阶级和阶层以上的带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各中间阶级力量不足,彼此间又存在某种共同利益而相互吸引,彼此包容的政治格局所造成的,也构成了农工党特定的社会阶级基础。
02
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和政治归宿

农工党在成立时就明确提出立党的初衷,即“解放中华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农工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是所谓的“平民阶级的社会主义”,没有共产主义阶段,更没有预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虽然这个社会主义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含义,但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的目标,反映了农工党对社会主义的认知、追求和向往。
同时,在农工党建党的纲领《我们的政治主张》中提出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强调中国革命的道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于我们今天充分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必然性,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03
有明确的指导理论和政治方向

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随着其自身生存环境和历史使命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这是政党生存与发展的规律。农工党也是一样,在创建时,提出的政治主张是推翻蒋介石政权,建立以工农为重心的平民政权,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贯彻到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明确的指导理论。这个指导理论,就是邓演达创立的“平民革命”理论,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
其后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农工党都能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提出奋斗目标,确定政治路线,始终把握所坚持的政治方向,可以说,农工党虽历尽曲折与艰辛,几踬几起,但奋斗历程始终没有离开中国革命的轨道,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征程中,走过了一条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
04
体现革命性和进步性

近现代中国政党的萌动和产生,主要分两派,一是改良派,一是革命派。改良派是内生型政党,大都是以公开的合法方式产生,或以和平方式产生,代表着一定阶级的一部分利益,维护当权者的统治,为当时的政治体制所容纳。革命派是外生型的政党,大都是以秘密的不合法的方式产生,或以武装斗争的方式产生,代表着一定的阶级和所联系的群众,目的是反对或推翻当权者的统治,是不为当时的体制所容纳。
农工党从成立开始,其组织活动是秘密的、不合法的,方式是武装斗争,目的是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建立平民政权,是蒋介石当局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可以说农工党是革命性的政党,而且在其奋斗历程中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创始人邓演达的英勇就义,体现了对革命的铁血丹心。邓演达殉难后,农工党人继承先烈遗志,始终保持着革命性和进步性,坚忍不拔,继续战斗。特别是在1935年确立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的政治路线以后,不少农工党人同共产党人战斗在一起,鲜血流在一起,走过了不断追求进步的光辉历程。在民主革命时期,农工党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为坚持革命,有一百余人献出了生命。历史证明,农工党自诞生那天起,便始终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政党,始终是一个具有高度革命性的政党。
05
开启国民党民主派联合抗争的先河

农工党的主要成员大都是国民党早期的民主派。农工党的成立和组织活动的开展,使一些国民党民主派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必要,也陆续成立了自己的党派。
1932年12月,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11月,在福建事变期间,由李济深等人发起成立生产人民党。1945年10月,由谭平山、陈铭枢等人发起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6年3月,由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1月,由李济深、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其中有的党派,农工党也派人参与了组建。
06
组织起来开展武装斗争

革命性政党的显著特征就是建立自己的武装。在民主革命时期,农工党是唯一一个开展武装斗争的民主党派。在建党初期,农工党就提出了“军事第一”的口号,拟定了《军事运动方针》,建立了外围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作为建立平民武装的骨干,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联络和策反工作,策划武装起义。
抗战时期,在冀南豫北地区、安徽和广东,先后建立了抗日游击武装。特别是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在中共领导下,开展了“新军事运动”,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上海、四川等地组织开展了武装斗争。如在江西成立了“民主自卫军”,拥有8000多人枪,先后解放了修水、九江,促成了德安、永修、进贤、丰城、南丰、余江、遂川等县的和平解放。在湖南成立了湖南溆沅辰人民解放总队,拥有3000多人枪,多次在与国民党反动武装的战斗中取得胜利,先后解放了溆浦、沅陵、辰溪等县。同时,农工党并运用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关系,积极开展策反蒋军起义、搜集军事情报、破坏蒋军作战、组织护厂护校、迎接人民解放军等工作,书写了农工党独特的一页。
1927年8月15日,邓演达在莫斯科与宋庆龄等人联名发表《莫斯科宣言》。图为邓演达(右)与宋庆龄(中)等人合影。
07
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农工党所表现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立场是鲜明坚决的,对中国革命的许多基本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是正确的,与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有相似之处,这正是农工党在艰难困苦的斗争中,能与共产党相互同声、密切合作的政治基础。有了这个政治基础,使农工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历了由同情、支持、合作进而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过程。
农工党在成立之初,就希望同中共联合,共同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独裁统治。邓演达曾多次主动找共产党负责人进行商讨,希望同中共建立联合反蒋战线。但当时这个联合的条件并不具备。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联合的主次没有分清,另一方面当时中共奉行“左倾”关门主义,把农工党看作是没有独立性的一部分失意的小资产阶级组织的政党,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的工具而拒绝合作。周恩来在总结这一经验教训时曾指出,“1930年邓演达回国后,曾找我们谈判合作反对蒋介石,可是我们没有理睬他,这是不对的”。
经过参与淞沪抗战、参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参与福建事变,使农工党逐步认识到自身所代表阶级的先天不足,使它无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左右中国的政局,要想在政坛上发挥作用,必须寻求与共产党合作。1935年,农工党最先响应中共《八一宣言》,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走上了同中共合作抗日的道路。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农工党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进一步密切,相互间结下了患难与共、兄弟般的深厚情谊。可以说,农工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推动、帮助乃至于领导下,获得力量的源泉,认清斗争的方向。
回望农工党的光荣历史,可以产生凝聚合力和发展动力。农工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我们分析农工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就是要从农工党前辈的革命实践中汲取力量,继承和发扬爱国革命的优良传统,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这个根本问题上筑牢信念,在“坚持什么、倡导什么”的这个根本取向上筑牢根基,在投身和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根本任务上发挥作用。
(作者系农工党中央研究室原主任)
(原题为《【纪念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90周年】中国农工民主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