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河滨大楼: “远东第一公寓”
陈思/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7-02 07:25 字号
站在横跨苏州河的四川路桥上,向西眺望,一排壮观的建筑便会进入你的眼帘。这座河滨“围城”,即是著名的河滨大楼。大楼有11处出入口,7道楼梯,9部升降电梯,建成后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
河滨大楼的开发者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房地产商沙逊。沙逊看到南京路周边的地产猛涨,为了获取更丰厚的利润,沙逊决定拆除原来的旧里,兴建美国式公寓大楼。1931年,河滨大楼开建,但中途因“一·二八”事变等原因,工程进展较慢,直到1935年才竣工。
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大楼共7层,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大楼的设计十分讲究。由于所用地块面积很紧,设计者巧妙地将其设计成“S”状平面,呈带状,在枪把处划出一个弯势,既解决了通风采光的问题,同时“S”形又是沙逊英文字的开首字母,深得沙逊洋行的赞许。大楼一共有公寓房282套,工房126套,可居住2000多人,堪称当时亚洲最大的公寓。
大楼建成后,因其便捷的通勤条件、独特的造型、绝佳的地理位置而受到沪上各界追捧,包租者络绎不绝。当年,来居住的大部分是外侨,其中多为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1942年后,日本人逐渐增多。美国环球、米高梅、哥伦比亚、雷电华、联美等影片公司曾在大楼内设立上海分公司,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也曾在这里设立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史专家唐振常、上海中国画院女画家吴青霞等都居住在这里。1978年,为解决市民居住困难,大楼加了3层,塔楼也做了改建。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当年还曾是犹太难民来沪避难的第一落脚点。淞沪抗战爆发后,大楼内的住户感到居苏州河北已不安全,纷纷撤离。于是,沙逊便同意拿出这幢大楼来接待陆续抵沪的犹太难民,因此,有数百难民在大楼内居住了数月。
河滨大楼是承载了厚重历史的一幢建筑,许多历史风云在此汇聚,它见证了历史沧桑和社会变迁。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