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乡村建筑文化圈,承载都市田园梦
钟和/浦江纵横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6-26 09:07 字号
襟江带海的上海以吴淞江通达太湖流域,溯长江辐射中国内地,枕东海勾连茫茫大洋,特殊的环境带来了地理之便。上海的不同区域,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行政隶属,地理上存在一定差异,地域文化也有细微差别。
为厘清不同区域的建筑文脉,找出它们对乡村传统建筑的影响,市有关部门对浦东、闵行等九个郊区范围内千余处乡村建筑进行系统梳理,包括444处现存文物点,以及建成50年以上的572个传统民居类建筑,完成了《上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炼研究》。市政协委员、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介绍说:通过普查和后续的研究,发现和总结了上海地域的四个建筑文化圈: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提炼了上海乡土建筑的特色。
高架、地面车水马龙;浦江两岸高楼争耸;在越来越时尚的城市中,乡村建筑文化圈,激起多少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梦!
河街相依、院宅相生、紧凑灵活的空间肌理;粉墙黛瓦、素木板墙、砖细石库的色彩材质;连绵缓起、檐挑廊出、山面各异的屋面立面;立帖桦接、落厍绞圈、闼门窗阘的构造工法;墙门仪门、雅致雕镂、花砖漏窗的匠作装饰……2019年12月下旬,百余张展现四大文化圈乡村传统建筑元素的图片,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展出,它们见证着上海风土,寄托了满满乡愁。这是上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炼的成果展示,《上海乡村传统建筑元素》新书也同时发布。
上海四大文化圈图示
历史底蕴:四个建筑文化圈
冈身松江文化圈

冈身松江文化圈
据考证,六千多年前冈身在古代上海沿海一带发育形成,它由西北—东南走向的贝壳砂堤构成,是上海古海岸线的所在。冈身纵贯了现在上海郊区的嘉定、青浦、松江、闵行、金山等五个区。作为太湖平原的一部分,“冈身”以西孕育了辉煌的上海古文明。
冈身松江文化圈包括现松江、青浦、金山、闵行的浦西部分,文化积淀深厚。崧泽、福泉山、广富林、马桥等古文化遗址,涵盖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诸多类型。崧泽村及“上海第一房”的考古发现,把上海的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
冈身松江文化圈水系发达、航运商贸及棉纺织业兴盛,文化大家层出不穷: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曾任青龙镇镇监,并留下书画诗作;明代董其昌、陈继儒等开创了松江画派,陈子龙、夏允彝创建了几社。其村镇肌理及建筑格局与水系的关系极为紧密,江南水乡田园村镇特征显著。落厍屋、绞圈房等为典型上海民居。
淞北平江文化圈
淞北平江文化圈
淞北平江文化圈主要以吴淞江以北的嘉定、宝山为主,经济较为富裕。历史上曾归属苏州平江府管辖,受姑苏文化、吴文化影响较多,教化传统风气浓郁。明代的“嘉定四先生”皆以诗文书画蜚声海内。散文大家归有光曾在安亭讲学13年;清代的“嘉定六君子”学识渊博、诗词流逸。
嘉定、宝山地区的工匠工艺较完整地带有苏州香山帮痕迹,许多院落大宅、集镇民居与苏州民居非常相似,属于典型的江南传统聚落。宝山地区历史上许多集镇沿河设市、河街平行。许多村落临水而建,田园相错。大型院落多“水、街、院、宅”相连。
沿海新兴文化圈
沿海新兴文化圈
沿海新兴文化圈处于黄浦江以东、以南区域,主要包括浦东、奉贤和闵行的浦东部分,属海岸线逐步淤积外拓地区。该区域历史上以盐业、渔业为主。受黄道婆的影响,浦东地区棉纺织业较出名。近代以来因航运商贸经济发展,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沿海新兴文化圈的村镇,有出于军事用途建造的,如南汇县城、川沙堡城;有街巷住宅沿弯曲河道分布的带状集镇,如航头下沙、奉贤庄行;有街巷布局沿河一字排开的线形村落,如六灶古镇等。
这一文化圈建筑风格兼容并蓄,新兴与传统交融。村镇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同模式的特点。高桥、川沙等地,民居中西合璧,杂糅各地建筑元素。
沙岛文化圈
崇明沙岛文化圈
沙岛文化圈以崇明为主,为典型的沙洲岛屿地貌。是上海四个文化圈中成陆最晚区域。历史上崇明地行政建制变化较多,其最初受江北地通州、扬州路辖制,明以后又先后隶属江南的苏州府、太仓州。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崇明地区的文化较为独特,兼受北方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影响,民间崇尚文化,民风淳朴。
沙岛文化圈村镇建筑既与苏北一带有相似之处,又受苏南平江府江南匠作体系的影响。崇明的农村房屋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如“宅沟院宅”“一窗一阘”。
江南文化:乡村建筑风貌
上海乡土建筑的类型包括民居、厅堂、院墙、贾肆、祠堂、书院、戏台、广场、亭台、楼阁、桥梁、河埠、码头、衙署、寺庙、作坊、牌坊、园林等。专家们认为,乡土建筑不仅仅是建筑,也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成环境,是家宅、家园、家国的情怀所在。上海乡村地区传统建筑离不开江南文化的底蕴,同时上海自身具有包容性的海派文化,也对传统建筑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前上海有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金山区枫泾镇、张堰镇、金泽镇,青浦区朱家角镇、练塘镇,嘉定区嘉定镇、南翔镇,浦东新区新场镇、高桥镇、川沙新镇,宝山区罗店镇、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3个“中国传统村落”: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宝山区罗店镇东南弄村、浦东新区康桥镇沔青村,以及上海历史文化名镇松江城厢镇等10个风貌特色镇。此外,还有数十处风貌特色村。
对于四大文化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乡土建筑,中科院院士郑时龄予以高度评价。郑时龄院士认为,文化圈的乡土建筑与主城区优秀的历史建筑具有同样辉煌的历史、文化价值。松江农村朴实的四坡顶住宅,与衡复历史风貌区富丽堂皇的宅邸有着同样的艺术价值;朱家角鳞次栉比的临河建筑与外滩壮丽的银行大楼相比,历史价值毫不逊色!
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上海,不仅有享誉海内外的众多近代西式建筑,也有传统的中国古典村镇、民居。经过近二三十年来城市大规模快速发展,对于乡土建筑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传承上海乡村的传统文化、深度展现“上海文化”、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举措。对于上海乡镇建筑文化的挖掘,为广大市民呈现了令人向往、乡愁所系的“江南田园”。
宜居水乡,和谐共生的文化符号
上海乡村的空间肌理——河街相依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郊区和乡村约占上海陆域总面积85%左右。上海共有自然村落3.3万个,其中有农户68万户,农业人口190万多。
水乡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宜居概念、是古典中国的文化符号,典藏了数千年文明发展的重大密码信息,即:刚柔相济的人性、和平安宁的向往,自由儒雅的精神,精致爱美的生活,空明清朗的环境……
“水乡不仅具有外在的风景,也具有内在的风景,即水乡的精神品性,清莹、平静、安宁、柔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水乡’。”胡晓明教授把水乡喻为城市的修复所,现代文明的退守处;生态环境的宜居与自然共生的最后屏障。
上海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王海松阐述道:郊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于新生代创新创业群体有着极高的吸引力,在环境适宜的地方,更有利于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农村就要像农村,江南水乡,粉墙黛瓦、枕水而居,村口大树、小桥流水,这就是乡愁。
“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枫泾镇既是美食飘香的“吃镇”,又是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松江车墩镇古桥纵横,老上海风情浓缩于影视基地。水乡古镇朱家角粉墙灰瓦,曲径通幽。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千年古镇新场,马头墙、观音兜、彩色花窗、西洋柱式,中西融合。而闵行区吴泾镇、崇明区东平镇、嘉定区安亭镇、宝山区罗泾镇、奉贤区庄行镇等“国字号”特色小镇,也尽情演绎着生态、科技、环卫、观光度假、现代农林等都市田园风光。大上海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