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复旦大学,从吴淞起步
朱晓明/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7-03 07:21 字号
1905年至1911年,复旦公学在吴淞时期的6年,是今天上海复旦大学110余年办学历史进程中的起步、初创时期。
复旦公学在吴淞时期,学校十分重视国语和外语教学,规定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课程均以英语教学。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先后担任公学监督(校长)。1908年,杨鋆等8名首届高等正科生在吴淞毕业。至1911年,共毕业高等正科生四届,计57人
1920年,复旦大学老校门 资料照片
自1840年开埠后,上海对外开放,作为移民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一批立志教育救国的仁人志士,历经劫难,顽强不屈,借助吴淞独有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兴办教育。从1905年至1937年间,方圆5平方公里的吴淞,先后有8所大学,其中复旦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在吴淞创办。由此,吴淞成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之一……
复旦公学在吴淞孕育
复旦公学,是今天上海复旦大学的前身。1900年,马相伯将家产中松江、青浦两地3000余亩粮田赠给上海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要求耶稣会以此为基金,在中国创办大学,并捐现洋4万元购卢家湾(今黄浦区)土地以建校舍。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因反对学校当局的封建压迫,集体退学。
经蔡元培介绍,一部分学生要求马相伯继续办学。马相伯遂于第二年办起震旦学院。“震旦”意为中国的曙光。办学宗旨为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马相伯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治精神,进行形势教育,指导研究途径,实行军事训练。三年中,学院由文、理两科发展为文学、哲学、数学、理科四科,学生由24人增加到132人。其中杰出的有马君武、于右仁等。
震旦学院办出成绩以后,法国耶稣会教士以马相伯生病为由,逼其住院治疗,另派法国神父南从周管理学校,废除原有规章制度,改变课程设置。对此,爱国学生开会决定集体退学。马相伯闻讯后,立即在上海沪学会内召集离校学生,商讨复校办法。学生推出叶仲裕、于右仁等7人为干事,协助马相伯办理复校事宜,同时将留在徐家汇原址的震旦学院校名铜牌、教具、图书、标本等物品搬出。
震旦解散后,教会盗用“震旦学院”名义招收学生,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5月27日的《时报》上刊登招生广告。当时《时报》的创办人狄保贤事先将此情况告诉了马相伯,于是马相伯决定在该报同一天也刊登广告,以正视听,这就是复旦公学的第一次公告:《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白》:
“震旦解散后,除添建校舍移赠教会作为酬谢外,凡公备一应器具暨书籍、标本,早经迁出,毫无轇轕。现暂借吴淞提辕,定七月下旬开学,更名复旦公学。旧时院名,久已消灭,此后倘有就旧基重行建设者,无论袭用旧名与否,与旧时震旦丝毫无关。特此敬白。”
5月27日这一天,标志着复旦公学的诞生。从复旦公学的诞生历程中可以看出,她是一所具有爱国、民主优良传统的学校。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马相伯提请当时的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周馥支持,选定位于宝山境内的吴淞提辕旧址为校舍,还邀著名学者严复、袁希涛等人来校,共同办学。马相伯采纳学生于右仁的意见,用《尚书·大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复旦”二字为校名,定名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隐寓恢复“震旦”和复兴中华的双重含义。
第一届新生招生考试
由于“震旦”校名被教会袭用,因而改名“复旦”。公学为尽快复校,特在《时报》上刊登广告,呼吁震旦旧生返校。《时报》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阴历六月二十一日(7月23日)《复旦公学广告》称:“震旦旧名,有人袭用。嗣后海外寄本学函件,请径寄吴淞提辕,或英界张园北爱文牛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务所,以免误投。本学教授管理法,由严几道、马相伯两先生评定,并请熊季廉、袁观澜两先生分任管理之责,一切续行刊布。前震旦旧生,无论本埠外埠,请亲来或投函报名,以便位置。定七月初六日截止,余额另补新生。张园北爱文牛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物所启。”
广告刊出后,前震旦的学生纷纷来报名。为扩大生源,公学又于8月18日(阴历七月十八日)在《时报》上刊登了复旦历史上第一张新生招生广告,对招生人数、学程、学费等具体作了规定:“本校校舍建筑需时,暂借吴淞提辕先行开学,暂定学额百六十人。前震旦旧生报到者百二十人,余额改补新生……吴淞提辕只容寄宿生八十人,因来学者众,复在校外租借宿所,略广学额,以免向隅。凡能刻苦自励,愿来就学者,于二十日前报名备考。本校学程规定,预科四年(一为实业专门之预备,一为政法专门之预备,可直接大学),专科二年。校费暂分三等,校内寄宿者期年百二十元,校外寄宿者(宿所由校赁定)每年百元。梳栉、洗衣、操衣费、床帐等,一律在内。自赁宿所,仅在校午膳者,每年六十元,操衣在内。应缴校费分上下两学期,开校时缴足。开校定八月初二日。旧生须一律于月杪前到校。教授管理法另刊。”
复旦公学第一届新生招生考试定在8月24日(阴历七月二十四日),由严复和马相伯担任主考官。8月18日的广告上说:“兹定本月二十四日,就张园对面爱文牛路本公学事物所,由严几道、马相伯两先生考。上午八点钟至十二点钟考汉文,已习西文者,下午二点钟至五点钟加考一次。俟录取后登报通知入校。”张园对面的爱文牛路22号就是考场,它是复旦最早的办公场所。爱文牛路就是现在的北京西路。复旦第一次入学考试时间颇长,汉文要考4小时,西文考3小时。严复、马相伯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继马相伯之后,严复担任过复旦公学校长,如此规格的考试在复旦百年历史上是少有的。
5天后,考试揭榜,共录取新生50名。8月29日(阴历七月二十九日)《时报》登出《复旦公学考取新生全案》:“沈孝儒、孙复民、童晏球、李涛、金问洙(下略)……附白:本公校因校外寄宿舍尚未收拾完竣,故展期初六开学。新取诸生,请于今日至本学事务所领取凭单,亲至大马路荣昌祥量度操衣、操靴尺寸,并定初四、五上午八点起十点钟止派人在车站招待赴淞,逾期不收。”
1905年,复旦大学办学的起点
复旦公学开学先定8月31日(阴历八月初二),后又改为9月4日(阴历八月初六)。不巧大风刮坏了校舍,开学只得延期到中秋节后。1905年9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阴历八月十六日),复旦公学在吴淞镇正式开学上课。吴淞由此成为今天的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办学的起点。
就在复旦公学创办的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开创了科学新纪元。而我国的新学才刚刚起步,与世界的距离非常遥远;这一年,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宣告废除,中国教育乃至中国文化,从此开始了新旧分野。复旦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历史时刻。
当时清廷规定:京师大学堂,各省省城设高等学堂,府州县设中学堂。复旦公学是一所民办私立公助的高等学堂,实际上相当于大学的预科。端方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阴历四月《筹拨复旦公堂经费摺》中说:“查上海复旦公学自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开校,系考取中学较深之学生,以英文教授高等普通科学,使能直入欧洲专门大学为宗旨。”
陈寅恪在《第七次交代底稿》中回忆当时“插班考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时在“复旦公学”后也注明“高中程度”。1910年填报的《江苏省宝山县公立学堂一览表》中,自称为“公立学堂”。
据1929年编辑出版的复旦大学《校史》记述:“校创于民国纪元前七年。由前震旦学院学生共同组织,得官府协助,由江督周馥拨借吴淞提镇行辕,照前清高等学堂章程开办,公推马良为校长。后两年严复继之。其后经江督端方奏准月拨助官费二千圆。旋张人骏继任江督,复拨吴淞官地七十余亩,备建校舍,以夏敬观为校长。逾年夏去署江苏提学使,高凤谦继任。后一年,高他去,马良复为校长。期间共办高等正科毕业四次,毕业生五十七人。辛亥之役,校舍为淞军司令部借用,生徒星散。”
《复旦公学一九一零年下学期一览表》中,清楚地记载了当时的校舍规模:“旧行辕房屋修改成的房屋间数,计有讲堂8间,寝室大小21间,盥洗室4间,浴室2间,理发室1间,教职员司事仆役寝室大小11间,阅报室1间,理化室大小3间,会客室1间,厨房1间,储藏室2间,调养室1间,厕所4处。”据此,可以推算,当时学校房屋的总数应不少于60间。
现保存在复旦大学档案馆有关复旦公学在吴淞时期的两份文献,即1905年制订的《复旦公学章程》及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上奏光绪帝的《筹拨复旦公学经费摺》,也可勾勒出复旦公学在吴淞时期办学的大致轮廓,包括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等。据《复旦公学章程》记述:本公学遵高等学堂定制,正斋三年毕业,学科分二类:一、政法科、文科、商科大学之预备。二、理科、工科、农科大学之预备。惟我国兴学未遍,程度不齐,故于正斋前另立备斋二年。正斋卒业,欲入中外各大学者听。若仍留校肄业,则入专斋。专斋大别为二:一、政法;二、实业。课程年限,另行规定……
1905年至1911年复旦公学在吴淞时期的6年,是今天上海复旦大学110余年办学历史进程中的起步、初创时期。学校十分重视国语和外语教学,规定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课程均以英语教学。学生每月要交作文一两篇,由教师评定后公布。还经常举行演说会,由学生自由演讲。
复旦公学在吴淞时期,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先后担任公学监督(校长)。袁观澜(袁希涛)、周贻春等先后主持教务工作。1908年,杨鋆等8名首届高等正科生在吴淞毕业。至1911年,共毕业高等正科生四届,计57人。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