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曹家渡汛”的由来
薛理勇/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2-24 08:39 字号
曹家渡汛 资料图片
最近看到了几张上海的老照片,其中一张的建筑上有“曹家渡汛”4个清晰可见的大字,两边则有模模糊糊的小字,好像是“东至新闸汛十八里”“西至野鸡墩汛十八里”(字迹漫散,模糊不清)。曹家渡是上海知名度较高的地名。那么“曹家渡汛”是不是现在的曹家渡,但是为什么又多了一个“汛”字?这个“曹家渡汛”是什么意思,与“曹家渡”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汛”的常用词义是“有季节性的涨水”,潮涨潮落就是“潮汛”。“汛”还有海边或江边军队驻防营地的意思,如明李颐《条陈海防疏》:“须俟汛报紧急,先以分守之兵,统赴汛地”;清李伯元《中国现在记》第二回:“下至守备、千(总)、把(总)、外委,一营有一营的营官,一汛有一汛的汛官。”
上海地区濒海,同时也是江南水乡,河流纵横、四通八达。流寇海盗顺水而上,可以到达上海的任何地方。于是,历史上的上海地区沿江建立了营汛。叶梦珠是明末清初上海人,也是一位学者,著作甚丰,其《阅世编·卷三·建设》中说:“沿浦(黄浦江)自吴淞海口而入,率浒筑土墩,高、方数长,上匝土墙,内盖小屋,谓之‘寨台’,前此无之。顺治十年,海寇入犯,因而签役建筑,并于浦之近邑(上海邑)入郡(松江府)一面,约计数里,择要害处筑台,拨兵防守……其后,更有架木为台,九里一建,置鼓其上,一闻寇警,鼓声相应,以便官兵援捕,则官塘要路,在在有之,不但沿浦也。然法非不良,今亦或毁或废,徒为具文,宁独一寨台为然哉!”
清代以前上海并没有“营汛”,清兵入关后,明朝政府移师南海建立南明政权,坚持与清政权作战,从海上骚扰清军。上海因战事不断,于是在黄浦江和吴淞江的沿线建立了许多处兵营,称之为“寨台”。战争结束后,这些“寨台”大多荒废了。
1853年,太平军顺长江而下占据南京,建立太平天国,使江南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清政府建立“江南”和“江北”大营以围困太平天国。1860年,太平天国派遣忠王李秀成突围东进,骁勇善战的李秀成突围后一路凯歌,连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宁波、杭州等江南的主要城邑,逼近上海。于是,清政府又在黄浦江、吴淞江沿线建立营汛。《同治上海县志》中说:“营汛。汛地。有本营兵防邻境者,有客营兵防本境者,分别标明。凡汛兵皆战守并派,唯瞭台上用守兵。”大概意思说“营汛”是兵防驻地,建立联防,本营的驻军应该支援相邻的兵营,相邻的营汛应该相互支援;营汛设立瞭望台,由守兵负责瞭望。
当时,上海县境内的吴淞江沿线总称“北汛”(清代,吴淞江大致上是上海县与宝山县、嘉定县的分界线),设“千总”一员,驻闸口(新闸)汛,并有闸口汛、曹家渡汛、野鸡墩汛等几个汛地。“新闸”“曹家渡”“野鸡墩”几个地名现在还在,“新闸”即现在的新闸桥附近;“野鸡墩”也叫做“虞姬墩”,在外环高架路苏州河边,现在这里有一条“虞姬墩路”。我测量了一下,从新闸桥到野鸡墩大约36里,而曹家渡位于新闸桥与野鸡墩的中间。如此看来,照片上难以辨别的小字,就是“东至新闸汛十八里”和“西至野鸡墩汛十八里”了。必须说明,“曹家渡”是渡口,“曹家渡汛”是营汛,两者不是一回事。
责任编辑:张杏梅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