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孙中山先生与醉白池
李迅/政协头条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2-18 11:35 字号
1912年,孙中山先生(中)在松江秀甲园陈公祠留影
去年是暖冬,笔者陪同外省友人来沪郊游,来到了松江醉白池。该池为申城五大古典园林(豫园、古漪园、秋霞圃、曲水园、醉白池)中,最古老且文化底蕴最为丰厚者。其始建于1644年,为明代画家董其昌觞咏处,也是名人学士常游之地。清代顺治年间,工部主事顾大申重加修建,并仿宋韩琦慕白居易而筑醉白堂,更名为醉白池。
我们信步游园,园内古木葱茏,亭台密布,古迹甚多。其曲栏横槛、回廊曲径,古色古香。如五色泉,泉水垮琮;明代始建的读书堂,耳际仿佛隐约听见琅琅书声;在“醉白祠”,多文人风韵,有文魁星像;“乐天轩”,则别有一番情韵。及至“雪海堂”,笔者无意中见到堂前楹联:“孙文总统演讲革命余音绕梁永世,雪海一堂会见松人殊荣传誉千秋。”
因工作关系,笔者是上海中山学社与宋庆龄研究会的会员,平时也接触了不少孙中山先生的资料,但他在醉白池雪海堂时有这样一段演讲还不得而知。回去查阅资料,确有其事。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周游各省。《孙中山全集》收录了他从当年开始的共104篇演讲,足迹遍布上海、武汉、福州、广州、澳门、香港、烟台、天津、北京、张家口、太原、济南、青岛、江阴、安庆、九江、南昌、芜湖、杭州、松江等共20座城市,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而松江是孙中山这一年考察与演讲的最后一站。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山先生此次松江之行不到一天,12月26日下午,他视察了国民党华亭县支部,还与部分党员进行座谈,并夜宿位于西塔弄底的陈公祠。陈公祠是为纪念鸦片战争民族英雄陈化成,由松江名园秀甲园改建而成。次日上午,他接着视察松江共和党支部、清华女校、松江蒙养院。清华女校即现在的松江二中,而松江蒙养院是当时国内设施较为先进的幼稚园,中山先生对此皆大加赞赏。当日中午,松江县教育会、城市公所、县议事会、松江商会等4个团体在醉白池雪海堂共设午宴,招待先生一行。
松江城中的各界要人、名人士绅都来到雪海堂,争睹孙先生之风采。松江军政分府的钮永健、孙惟贤、谢宰平,经济界的徐锡之等,还有同盟会会员、陆军小学师生代表也全到了,整个雪海堂被挤得水泄不通。孙中山一走进雪海堂,大家便起立鼓掌,孙先生一一和大家握手。一大群得悉孙中山到醉白池的老百姓,拥挤在门口,他们苦苦哀求门卫,要一睹伟人之风采。军政分府认为老百姓此时涌进醉白池,有碍中山先生的安全,所以大门紧闭并加岗放哨。可是,当孙中山得悉此事后,他向军政府主任钮永健提议:何必如此戒备森严,应该欢迎众百姓也到醉白池来一个“官民同乐”。钮永健当然尊重孙先生的意见,众百姓鱼贯而入。雪海堂前有一个庞大的庭院,涌进了数百位老百姓,他们中有老人也有童子,只见他们规规矩矩整整齐齐地站在庭院里,踮起脚仰望孙中山。
当时,中山先生兴致很高,于是即席发表演说,阐释教育立国、三民主义和平均地权的政策。演讲结束后,中山先生与松江同盟会会员及各界民众代表在雪海堂前留影纪念。午宴气氛热烈,互动频频,中山先生一心为公、虚怀若谷的品格,给在场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宴后,中山先生一行由醉白池坐火车返回上海。由此可见,醉白池为其松江之行的结尾,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革命余音绕梁永世”,“松人殊荣传誉千秋”,所言不虚。
笔者在翻阅史料时还看到一则趣闻,中山先生离开松江10多天后,1913年1月12日的《大公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名曰《外国便桶》,文中讲到:中山先生到松江考察时,接待方做了精心准备。他们发现孙中山的卧室缺少一只马桶,考虑到其长期生活在国外,怕他不习惯,故特意从上海买了一只外国马桶安置使用云云。虽然此事几近笑谈,亦真假莫辨,但也可理解为是当地民众对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爱戴和崇敬之情的某种流露。
责任编辑:杨一宁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