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
  • 评论
  • 收藏
陈海波与六十多位委员联名呼吁:挽救老字号品牌“曹素功”
政协头条讯  
来源:政协联线 | 2020-01-14 18:34 字号
元月14日,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上海市政协委员陈海波接受记者采访,呼吁挽救老字号文化品牌“曹素功”,他的这份提案已经得到六十多位委员的联名。
据了解,去年,拥有350余年历史的笔墨老字号曹素功(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公司)接到南山路地块旧区动迁计划通知,虽然其经营情况良好,但不合理的动迁计划使得这一重要文化品牌直面生存危机。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陈海波及十多位政协委员已多次调研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公司的上海笔墨博物馆和上海墨厂的生产基地。在亲眼目睹这一国家级“非遗”老字号的生存环境、聆听企业就当前拆迁方案对生产基地所带来的生存困境后,他迅速行动,发起呼吁。
陈海波表示,虽然目前已知动迁计划无法挽回。但困境在支持下或许能转变成发展品牌、甚至提升品牌的机遇。而如何让这样重要的民族品牌在城市发展中延续,需要尽快的找到答案。如不重视与扶持,或将触发令人追悔莫及的文化品牌与非遗资源流失。
曹素功品牌,创建自从康熙6年(1667年),咸丰年间,其九世孙携带墨具,经苏州,最终定居上海。曹氏子孙努力开拓,墨肆跻身于上海文房四宝名店之列,享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美誉。150多年来,曹素功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与时俱进,更与这个城市珍贵的文化记忆深深交叠在一起。
在城市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中,老字号也时常面临新挑战。比如2000时,其也曾面临过一次长达数年的困境,人才流失、严重亏损、占有率严重萎缩,好在当时在黄浦区政府的英明决策和新世界集团果断出手的一次扶持下,用新的体制机制激活了笔墨老字号。
体制调整后,从2008年开始,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公司与其上海墨厂担当“曹素功”的守护者,对“曹素功”的现代发展规划和品牌维护做了巨大的工作。2008年,该公司在市、区政府和新世界集团的支持下,建成了全国第一家以笔墨为主的3A级笔墨博物馆——上海笔墨博物馆,并免费开放。同时在研究与生产上,作为上海笔墨行业中唯一的幸存者,其更屡有突出成绩,是全国文房四宝行业的排头兵。除了是生产基地,南山路上海墨厂还是储藏珍贵非遗物品的重地,藏有上万件从康熙年间至今350多年中的墨模。目前,已经有三千副墨模被整理出来,配以拓片文字,挖掘其中深邃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待进入更深入的相关研究阶段。
“改造旧里,是上海前进中的脚步,是民心工程,我们深感理解。但上海墨厂的厂房所在地,作为全市仅有的两家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其动迁方案显得过于仓促、缺乏重视。辛勤的守护,逐渐恢复的元气,重拾行业翘楚的荣耀正遭遇一纸粗暴动迁的命运。”陈海波表示出担忧,“据我们了解,目前其地块补偿方案为费为3万元/平米,为该区域民居动迁费的七分之一,这样的数砖头跑路直击上海墨厂生产基地的命门。新的场地若无法着落,非遗传习的空间、人员、生产都将停滞,不论是该企业、还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老字号品牌都将面临消逝的危机。”
陈海波认为,在当前国家文化战略大发展且市政府对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出要求之际,一家350多年的老字号文化品牌却来到了存亡的关键时机,这是需要反思的。对此,他建议,政府加大应对老字号品牌、非遗文化的重视,展示当前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战略的行动力。
同时他建议政府出面,优化动迁补偿方案、协调新场地与租金,明晰扶持政策。比如为周虎臣曹素功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找到一块拥有产权、可以长久使用的场地,或者有至少30年使用权的场地,用于较长久稳定的继承、传习、弘扬的基地。同时,他指出项目所涉及的地块面积、选址的重要性。“可否结合上海规划中的195区域,由政府出面协调,在立足城市的市中心区域,选择建筑面积六千平米左右的可使用空间;也可扩展其博物馆规模,使其可供满足收藏、研究,展示,公共教育等多功能,助力形成有特色的博物馆。相信结合四大品牌建设,打造集非遗生产、旅游观光、非遗传习、非遗研究、非遗传播互动于一体的平台,既是有助品牌自身长远发展,更会为上海增添一个有特色、有亮点的都市文化旅游项目。”陈海波说道。
责任编辑:陈睿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点赞
  • 评论
  • 收藏